白城师范学院
白城师范学院始建于1958年,前身为白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8月,原隶属于国家林业局的白城林业学校并入,2002年3月升格为本科院校,正式更名为白城师范学院。学校位于吉林省白城市,占地面积63.7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4.70万平方米。现有教职工942人,其中正、副高级职称教师323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704人。全日制在校生13688人。学校设有19个教学单位,51个本科专业,涵盖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9个学科门类。
学校在学科建设和科研平台方面成绩显著,现建有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其中教育学、汉语言文学为特色专业),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此外,学校还拥有省级特色高水平专业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个,省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品牌专业2个,省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3个。学校在吉林省内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建有吉林省科普教育基地、“白城盐碱地治理工程技术中心”“通榆年画艺术研究中心”“唐鸿胪井刻石研究中心”“吉林省新时代大学生文化素养培育研究基地”等24个省级教学科研平台,并获批入库吉林省重点实验室1个。
在国际合作方面,白城师范学院与俄罗斯乌拉尔国立师范大学、韩国大邱加图立大学等40余所国(境)外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学校是中文联盟、中俄合作办学高校联盟、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国际合作联盟等组织的会员单位。同时,学校与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师范大学、吉林农业大学等多所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并开办了少数民族预科班,招收了公费师范生,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影响力。
建校66年来,白城师范学院始终秉承服务基础教育、服务吉林西部的初心和使命,为吉林西部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级专门人才,研发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学校相继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文明单位、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培训与实践基地、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文化教育示范校、吉林省科普教育基地、吉林省文明单位、吉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吉林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等荣誉。
近年来,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事业发展取得系列重要成果。学校入选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重点支持院校,教师团队在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荣获全国高校基础课程中级及以下组“二等奖”。学校还获批“十四五”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储备院校项目,推进增容拓展办学空间,并获批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B类高校,高层次科研项目创造历年来最好成绩。学校牵头成立“吉林西部+”校地协同创新联盟,高标准完成省委巡视整改,健全完善“三重一大”决策制度,构建“监督+”五位一体监督工作体系,开展“严纪律、强作风、重治理、提效能”作风专项整治工作。
在就业方面,白城师范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连续两年收到省教育厅的表扬信。学校通过“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学校还与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定期举办校园招聘会,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就业机会。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部分特色专业如教育学、汉语言文学、艺术学等专业的就业率更是达到95%以上。
今后一个时期,学校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秉承“厚德 明辨 博学 笃行”的校训精神,以“扎根的教育”为教育理念,以“立足做强教师教育、立足做特非师教育、立足服务地方发展”为办学理念,以“一勤二心三向四为”为文化价值理念,在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的框架下,系统实施“345”强校行动方案,深入落实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各项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高水平师范性应用型大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助力吉林全面振兴率先实现新突破贡献力量!
白城师范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8年,经过多次合并与升格,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综合性本科院校。学校在吉林省西部地区的教育、文化、经济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领域,培养了大批优秀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学校的校史中,2002年升格为本科院校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标志着学校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学校的特色专业包括教育学、汉语言文学、艺术学等,这些专业在吉林省乃至全国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学校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和省级教学科研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
白城师范学院在未来的发展中,将继续坚持“扎根的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科研水平,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努力建设成为一所高水平、有特色的师范性应用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