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民族大学
内蒙古民族大学坐落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通辽市,被誉为“科尔沁草原明珠”,是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建设高校,也是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共建高校。学校地处西辽河文明核心区,地理位置优越,文化底蕴深厚。
学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8年,当时成立了通辽师范专科学校、哲里木盟卫生学校和哲里木盟农牧学校。经过多年的发展,这三所学校分别更名为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内蒙古蒙医学院和哲里木畜牧学院。2000年6月,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三所院校合并成立了内蒙古民族大学,开启了学校发展的新篇章。
自1965年开始招收本科生以来,学校逐步发展壮大。1998年,学校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2年获批中药学(蒙药学)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2021年正式获批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经过66年的发展,学校已成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办学特色鲜明、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的综合性大学,累计培养了20余万名各类人才,为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北疆安全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现有霍林河、西拉木伦两个校区,占地面积952亩,校舍建筑面积41.50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6.90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47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81.8万册。学校设有27个教学单位、7个教辅单位和1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开设本科专业72个,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4168人,其中普通本科生、专科生21610人,硕士研究生2541人,博士研究生17人,留学生121人。教职工1948人,其中专任教师1271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689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91人。学校还柔性引进了165名高层次人才,其中包括5名院士、3名社科院学部委员、3名“长江学者”和1名国家杰青。
在学科建设方面,学校拥有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1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蒙医药学是学校的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蒙药学和蒙西医结合医学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类高水平重点学科,蒙药学是自治区一流建设学科。2015年,蒙医学专业获批教育部“卓越医生培养计划”,2020年蒙药学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校在科研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现有省部级以上自然科学科研平台30个,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平台21个。近年来,学校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37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24项,获省部级以上自然科学类奖励26项,人文社科类奖励93项。
在就业方面,内蒙古民族大学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发展,积极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和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习和就业机会。学校与俄罗斯布里亚特国立农业大学、爱尔兰国立科克大学、美国格林斯伯勒大学等35所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国际交流平台。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部分特色专业如蒙医药学、教育学等专业的就业率更是高达95%以上。
学校还积极推进“中蒙大学联盟”建设,与蒙古国国立教育大学、国立医科大学等高校开展本科生“2+2”、本硕人才“2+2+2”以及博士人才联合培养项目,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就业渠道。
内蒙古民族大学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秉承“博学明理、崇德至善”的校训,扎根北疆,面向全国,深化综合改革,推进内涵建设,努力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区域一流、人民满意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近年来,学校获得多项荣誉,包括2009年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012年被评为“全区对外文化交流工作先进单位”,2017年被评为“全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2018年被评为教育部信息化试点高校优秀单位。附属医院和蒙医药学院也分别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展望未来,内蒙古民族大学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围绕“四为服务”办学要求,聚焦自治区“两件大事”,深化综合改革,推进内涵建设,努力为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