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理工大学
厦门理工学院坐落于素有“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之称的海上花园城市——厦门,是福建省属公立本科大学,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学校秉承“以育人为本,为产业服务”的办学理念,践行“明理精工,与时偕行”的校训,积极探索产学融合、校企合作、对外合作三位一体的服务地方发展道路,致力于建设成为“亲产业、开放式、国际化”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校史沿革与历年大事
厦门理工学院的前身是1981年10月15日与厦门经济特区同日诞生的鹭江职业大学。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并更名为厦门理工学院。2011年,学校成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和国家首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高校”。2012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2013年,获批为“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2016年,入选教育部、发改委“十三五”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建设高校(全国100所)。2017年,被评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99所)和“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经验高校”(全国66所)。2018年,获批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入选福建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和福建省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2021年,获批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培育项目。2022年,获批为福建省A类一流应用型建设高校。2023年,成为福建省首家接受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的部省协同试点高校。
特色专业与学科建设
学校现设有19个院、部,涵盖机械与汽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光电与通信工程、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土木工程与建筑、环境科学与工程、数学与统计、外国语、设计艺术、经济与管理、海峡商贸、马克思主义、文化产业与旅游、影视与传播、软件工程、体育、继续教育、国际教育等领域。学校现有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建筑学和艺术学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以及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能源动力、土木水利、会计、戏剧与影视、设计和体育等9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64个本科专业,涵盖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艺术学、法学、教育学等学科门类。
学校重点发展装备制造、材料应用技术、电子信息类、城乡建设与环保、软件和信息服务、文化产业、创意与设计、商贸及金融服务等8个专业群。其中,机械工程为省级高原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和控制科学与工程为省级应用型学科,土木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为省级应用型培育学科。近年来,工程学(Engineering)学科连续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标志着学校重点学科建设取得新突破。
就业与人才培养
学校毕业生以“务实精神好、动手能力强、创新意识足、外语水平高”等特点广受业界欢迎,毕业去向落实率位居全省高校前列,留厦就业率近60%,位居厦门本科高校前列。学校积极探索校企协同育人、中外合作、闽台合作等多种培养方式,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应用型创新性高级专门人才。近年来,学生在国内外各类学科竞赛中成绩突出,自2017年以来,已获各类学科竞赛奖项6900余项,国家级奖项超3360余项,学生获奖万余人次。
国际化与校企合作
学校积极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与60多所国际优质大学开展多元化、全方位的合作。与新西兰维多利亚大学共同实施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澳大利亚西澳大学、爱尔兰科克大学等海外名校共同开展师生交流和中外人才联合培养。学校还与300余家行业龙头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积极参与“山海协作”,与龙岩市等签订校地合作协议,设立了厦龙工程技术研究院等驻地服务机构,为闽西南地区的科技企业、产业管理部门和工业园区提供科技服务。
科研与社会服务
学校现有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省级新型智库等省级科研创新平台35个,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和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理论研究创新团队6个,市级科研创新平台29个。2018年以来,学校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88项,科研到账经费达6亿,其中横向科研经费4.2亿。研究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57项,授权发明专利963件,发表高水平论文1854篇。
校园文化与社会认可
学校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精心实施“阳光雨露计划”,开展“温情三部曲”主题教育活动,培育了以“星级文明班级创建”“素质养成主题周”“周末文化集市”为代表的一批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学校的快速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连续五届获评省级“文明学校”,获评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被誉为“地方经济的人才摇篮”。根据上海软科发布的“2024软科中国大学排名”,学校综合排名居于全国第273位,在全国理工科院校中排名第126位,在省内上榜院校中排名第7位。
厦门理工学院以其卓越的办学成果、深厚的校史底蕴、鲜明的特色专业和广泛的校企合作,正朝着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