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大学
2025年大理大学简介
大理大学是云南省与大理白族自治州共建的高等院校,其前身可追溯至1978年成立的大理医学院和大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1年,两校合并组建为大理学院,2003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5年正式更名为大理大学,2021年成功获批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经过46年的发展,大理大学已成为一所以生物医药研发、民族文化研究、生态环境保护为优势,留学生教育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作为云南省非省会城市中最早开展本科教育并最早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大理大学在云南地方高校中发挥着“领头雁”的作用,地位日益巩固。
校史与历年大事
大理大学的校史可以追溯到1978年,当时大理医学院和大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分别成立,为滇西地区的医学和教育事业奠定了基础。2001年,两校合并组建大理学院,标志着学校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3年,学校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成为滇西地区高等教育的重要支柱。2015年,学校更名为大理大学,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2021年,学校成功获批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标志着学校在学科建设和科研能力上迈上了新台阶。
在46年的办学历程中,大理大学始终坚持“立足大理、服务滇西、面向云南及周边省区、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办学定位,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为滇西地区的繁荣稳定和民族团结作出了重要贡献。
特色专业与学科建设
大理大学现有73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1个。学校的植物学与动物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彰显了学校在生物医药领域的优势。此外,学校还设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50门,形成了以生物医药、民族文化、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的特色学科群。
学校的特色专业包括:
- 生物医药学科群:依托滇西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致力于生物医药研发和地方病防治研究。
- 民族文化学科群:结合滇西多民族聚居的特点,开展民族文化研究,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的繁荣稳定。
- 生态环境学科群:围绕滇西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保护,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科研与创新
大理大学拥有“药用特种昆虫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等20余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以及9个省部级创新团队。近5年,学校承担了200余项国家自科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并在《自然·通讯》等国际顶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学校还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30余项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成果奖。
就业与人才培养
大理大学始终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起作用”的高素质人才。办学46年来,学校累计培养了20余万名毕业生,其中80%留在滇西等地区,60%在滇西教育、医疗一线工作,为滇西边疆的繁荣稳定和民族团结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学校与多家企业和医疗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习和就业机会。近年来,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特别是在生物医药、教育、民族文化研究等领域,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国际化与留学生教育
大理大学是云南省首批“走出去”战略试点高校之一,2008年被确定为“云南省国际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学校与境外50多所大学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并在柬埔寨金边皇家大学设立了“DHY汉语中心”,在泰国帕那空皇家大学建立了“海上丝路孔子学院”。2018年,学校被确定为“云南省华文教育基地”,并在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澜湄国家建立了11个“境外汉语教学实践基地”和“华文教学实践基地”。
目前,学校有来自20余个国家的全日制留学生1200余名,本科学历留学生人数长期位居中国西部高校前列。据上海软科发布的“2019中国最好大学”排名,学校在学生国际化指标上位列全国第13位,云南省第1位。
未来展望
在新的历史时期,大理大学将紧紧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云南省发展定位,聚焦“一流大学、最美校园”建设目标,以“一引领三融入五突破”为中心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将继续坚持优势发展、特色发展、融合发展、创新发展、改革发展,实施质量立校、学术兴校、人才强校、开放活校、文化铸校战略,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西部一流、国内知名,并在南亚东南亚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水平综合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