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理工大学
陕西理工大学坐落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汉中,是一所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鲜明办学特色的高等院校。学校始建于1958年,最初为汉中大学,旨在解决陕南地区基础教育师资及其他急需人才问题。1978年更名为汉中师范学院。1965年,为响应国家三线建设战略,北京大学汉中分校在汉中设立,1978年北大分校撤离后,在原址上成立了陕西工学院。2001年,汉中师范学院与陕西工学院合并组建陕西理工学院,2006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6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陕西理工大学,2019年实现陕西省内一批次本科招生,标志着学校办学层次的进一步提升。
学校现有南北两个校区,校园总面积128.23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68.39万平方米。设有15个学院、3个本科书院和1个教学实验实训中心,以及1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学校开设60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生2.2万余人。学校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物理学、汉语言文学等8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为引领,经济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思想政治教育等1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为支撑的学科体系。此外,学校还拥有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和6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以及6个省级特色专业和3个省级名牌专业。
在就业方面,陕西理工大学始终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学校与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习和就业机会。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教育、文化创意等领域表现突出,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学校在学科建设方面成绩斐然,生物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中国语言文学等9个一级学科拥有硕士学位授权点,教育、会计、生物与医药等1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学校还拥有1个省级一流学科和5个省级一流培育学科,形成了以秦巴自然资源、工业应用技术、汉水流域文化为特色的研究领域,在秦巴山区自然资源开发、工业技术应用、汉水流域文化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科技创新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支撑。学校现拥有1个省部共建类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2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未来产业创新研究院,以及35个国家级、省部级研究中心和服务平台。近年来,学校获批国家级项目77项、省部级项目400余项,获省科学技术奖21项、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8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839篇,其中2篇以共同一作单位发表在Nature上,授权发明专利600余项,专利转化230余项。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现有专任教师1260余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350余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500余人。学校还柔性引进院士5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人,以及国家“杰青”“优青”等高端人才,形成了以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陕西省先进工作者等为代表的优秀教师队伍。
在国际交流方面,学校设有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陕西理工大学特莱恩工学院,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4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本硕连读、双学位等项目,常年聘请外籍专家及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任教、讲学,促进了学校的学术交流与国际化发展。
学校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聚焦区域产业需求,在大鲵高值化利用、秦巴茶叶深加工、中药材新品种研发等领域开展研究,助力地方产业发展。学校与汉中市共建生态产品技术创新研究院、天汉数字经济研究院等平台,与多家医院、学校开展教学科研合作,为汉中市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陕西理工大学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办学强校五大战略”,全面落实“内涵建设十项任务”,努力建设以教师教育和工程教育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新时代高等教育事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