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中医药大学
贵州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65年,原名“贵阳中医学院”,是贵州省重点支持建设高校,也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学校秉承“厚德明志,笃学力行”的校训,坚持“发展为先、质量为本、创新为源、育才为用”的教育理念,致力于培养高级中医药人才,服务于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及其产业发展,以及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2018年,学校正式更名为贵州中医药大学,2021年获批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标志着学校在中医药教育领域的进一步突破。
学校现有花溪、甲秀两个校区,占地约1480亩,设有19个直属院(部)和10个研究所,涵盖中医、中药、民族医药等多个领域。学校拥有两所直属附属医院,均为三级甲等中医院,2023年12月接管成立的贵州中医药大学大学城医院进一步拓展了学校的医疗服务能力。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441人,其中博士以上学历724人,高级职称740人,拥有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等众多专家学者,师资力量雄厚。
在专业设置方面,学校现有37个本科专业,覆盖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农学7个学科门类。特色专业包括中医、中药、针灸推拿、民族医药等,其中中医、中药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学校还拥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示范性本科专业7个,形成了以中医药为主、多学科支撑的办学格局。
学校在科研方面表现突出,拥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46个,包括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药物临床研究基地等。近年来,学校承担了2032项科研项目,其中国家级项目206项,获得省部级成果奖40项,专利授权884项。学校在中药材产业关键技术攻关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如天麻、石斛仿野生种植技术突破,为贵州省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在就业方面,学校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高位,近五年应届本科毕业生年均毕业去向落实率为85%,研究生毕业去向落实率达到91%以上。学校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赛事中屡获佳绩。学校还与多家医疗机构、药企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习和就业机会。
学校积极推动国际化发展,与法国、德国、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泰国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大学及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交流合作。学校连续举办中国-东盟传统医药及民族医药学术论坛,为中医药国际化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展望未来,贵州中医药大学将继续立足贵州、面向全国,将中医药特色优势融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五大职能中,努力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创新型中医药大学,为中医药事业的振兴发展贡献力量。
学校校史悠久,自1965年建校以来,经历了多次重大发展节点。1985年,学校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09年,被评为“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优秀单位”;2018年,正式更名为贵州中医药大学;2021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这些里程碑事件见证了学校从一所地方性中医学院逐步发展成为全国知名的中医药高等院校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