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民族大学

默默网 院校库 2025-09-08 2 0

2025年青海民族大学简介

青海民族大学创建于1949年12月12日,是新中国第一所民族院校,也是青藏高原上的第一所高等学府。1956年9月经国务院正式定名为青海民族学院。学校于1979年招收藏语言文学、民族史专业硕士研究生,1981年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批硕士学位授权,是改革开放后全国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也是青海省最早开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单位。2009年更名为青海民族大学。2011年,青海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民委签订协议共建青海民族大学。2018年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和民族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和民族地区发展,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共发展、与青海共命运,谱写了青海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气壮山河的精彩华章。

学校历史与重大事件

青海民族大学自1949年建校以来,经历了多次重大变革和发展。1956年,学校正式定名为青海民族学院,标志着其在民族教育领域的正式确立。1979年,学校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成为全国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2009年,学校更名为青海民族大学,进一步提升了其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地位。2018年,学校获得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标志着其在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迈上了新的台阶。

特色专业与学科建设

青海民族大学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具有显著优势,特别是在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等学科方面。学校现有22个教学学院,2个国内一流立项建设学科(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和1个省内一流立项建设学科(化学)。此外,学校还设有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民族学)、1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个专业硕士学位点,1个民族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共有60个本科专业,其中文史类本科专业19个,理工类本科专业35个,体育艺术类本科专业6个,形成了较为综合的文、理、工学科结构布局。

就业情况

青海民族大学高度重视学生的就业工作,积极与各大企业和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习和就业机会。学校培养了12万余名各民族人才,其中有6万余名毕业生在青海工作,近万名在西藏、新疆工作。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特别是在民族地区和社会服务领域,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师资力量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汇聚了一批知名学者,极大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学校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力。学校现有1237名教职工,专任教师801名,其中正高级职称165名、副高级职称283名;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693名。拥有“双聘院士”1名、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领军人才2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7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全国先进工作者1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名,全国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获得者2名、全国优秀教师5名、全国模范教师1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5名、青海省高端人才千人计划杰出人才1名、青海学者2名、全省“最美教师”1名、全省“最美高校辅导员”2名等。

科研成就

学校始终扎根青海大地,立足时代前沿,服务国家战略,开展科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有重要理论和现实价值的标志性成果。近5年来,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004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3项、重点项目8项、冷门“绝学”项目5项,教育部重大招标攻关项目1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委托项目1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366项;出版专著教材324部,发表论文2550篇,为各级政府提供智库报告64篇。

国际合作与交流

学校高度重视与国内外高校及科研机构之间的交流,现与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日本南山大学、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蒙古国乌兰巴托大学、韩国韩南大学和我国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41所院校建立合作交流关系。在尼泊尔特里布文大学联合举办孔子学院,实现我省孔子学院建设零的突破。与波兰波兹南生命科学大学合作举办的土地资源管理本科教育项目获批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为省内唯一。

未来展望

立足新时代,站在新起点,学校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及学校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突出落实立德树人“这一主题”,围绕内涵建设构建以民族学为核心的人文社科和以理学为基础的理工医“两大学科群”,抓住思政课建设、教学工作、科学研究“三个重点”,夯实人才队伍、内部治理、综合服务、基本建设“四大保障要素”,推进实施改革发展“十项工程”,不断实现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从封闭式发展向开放协同式发展转变,从被动式发展向主动式发展转变的“三个转变”,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一流民族大学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