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工程学院
山东建筑大学坐落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山东省会——泉城济南,是一所以工为主、以土木建筑学科为特色,工理管文法艺多学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应用研究型大学。学校创建于1956年,时为国家城市建设部在全国兴建的十所土建类学校之一。67年来,学校与齐鲁大地的厚重文化同脉,与铿锵前行的共和国脚步同频,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凝练特色、培植优势,践行“厚德博学、筑基建业”的校训,形成了“勤奋、严谨、团结、创新”的校风和“以人为本、自强不息、经世致用、造福桑梓”的办学理念。
校史与历年大事
1956年,学校成立,成为国家城市建设部在全国兴建的十所土建类学校之一。1960年,学校更名为山东建筑工程学院。1985年,学校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6年,学校更名为山东建筑大学。2010年,学校成为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2017年,学校入选山东省高水平学科建设高校。2020年,学校获批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2023年,学校与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建产学研基地(烟台)正式启用。
特色专业
学校设有21个学院(部),64个本科专业,其中建筑学、土木工程、城乡规划、工程管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筑学和土木工程2个学科为山东省一流学科,建筑学列入山东省高水平“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学科。学校是全国唯一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绿色建筑博士人才培养高校,山东唯一土建类专业全部通过国家专业评估(认证)高校。
就业情况
学校是全国建筑类高校就业联盟发起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多年保持在全省高校前列,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度90%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总体满意度98%以上。根据第三方调查,学校的专业设置和社会需求匹配度达到了94.5%,居全省高校之首。《2021年山东就业市场人才发展报告》显示,本科毕业生市场化薪酬居山东省属高校第二。学校荣获全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单位、山东省就业创业工作先进集体等国家级、省级就业创业荣誉称号20余项。
办学实力
学校占地2400余亩,校舍面积78万平方米,全日制在校生2.7万人。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教育部地方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一流专业14个,9个本科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专业评估)。拥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双语示范课程、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精彩一课”5门,国家一流课程12门,国家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国家课程思政教学名师1人和团队1个;获批新工科国家级教研项目2项,2020年度获批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1项;获批国家级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1个。拥有1个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9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拥有硕士研究生推免资格。拥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馆藏图书411.55万册,其中纸质图书205.72万册、电子图书205.83万册。《山东建筑大学学报》为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CAJ-N)网络首发期刊,被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以及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等国内外重要数据库收录,入选“2022年度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2023年度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团队”,主要期刊评价指标位于同类高校学报前列。
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2231人,其中专任教师1720人,具有博士学位人数为1055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1.34%。拥有日本工程院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含双聘)11人,长江学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山东省“一事一议”引进顶尖人才、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人才团队领军人才、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山东省“外专双百计划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98人次,国家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省级教学名师、省优秀教师、省教书育人楷模、省高校师德标兵等57人,拥有教育部创新团队、国家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国家级虚拟教研室、省优秀创新团队、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省研究生导学团队等教学科研创新团队60个。
研究成果
学校先后荣获全国科技大会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国家教学成果奖2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3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1项,省部级科研奖251项(其中一等奖23项),国内有效发明专利1447件。近五年,教师发表(收录)SCI、SSCI、A&HCI、EI、CSSCI等论文15545篇,学校年均科技活动经费2.46亿元,主持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6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45项,其中,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课题)6项、省级重大重点项目35项。
对外合作
学校积极推进开放办学,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余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校际关系,与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高校在土木建筑领域举办3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国外多所大学合作开展“2+2”“3+1”“3+2”等模式的学生联合培养项目,招收土木工程、工商管理等专业的来华留学生,目前有30多个国家的外籍师生在校工作或学习。学校积极发挥社会服务职能,深化拓展校地合作,与济南市人民政府等开展全方位多领域战略合作,抢抓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和我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机遇,主动发挥智力优势、人才优势,主持或参与制定60余部国家与省建设行业规范标准,完成了100余项国家和省市大型工程的规划设计与建设管理,建成山东高校首个雄安新区教学实践基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事业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文化底蕴
学校重视文化建设,打造“筑基讲坛”文化育人品牌,83期讲坛先后邀请了80余位行业精英、学术大师、政界领导走上讲坛,为建大师生传播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筑基讲坛已经成为建大师生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成为建大校园的文化盛宴。构建“四馆、两带、一廊”的校园文化格局,诸子先贤景观与建筑文化长廊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建有建筑平移技术展馆、地图地契展馆、山东民居展馆、铁路建筑展馆等特色建筑博物馆,入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绿色校园经典案例,学校被评为山东省建筑科普教育基地,被列入山东省系列博物馆规划。学校主持建成国内第一座竖直埋管地源热泵空调示范工程、国内第一座太阳能综合利用学生公寓,主持建成国家首个钢结构装配式超低能耗建筑——学校综合教学楼。学校校园已成为饱含时代活力和现代气息的师生文化家园和建筑博览园,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环境满意度”位列山东高校前3强。
学生素质
学校着力培养“基础实、适应快、能力强、素质高”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根据第三方调查,学校的专业设置和社会需求匹配度达到了94.5%,居全省高校之首。学校是全国建筑类高校就业联盟发起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多年保持在全省高校前列,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度90%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总体满意度98%以上,毕业生对母校推荐度高于全国本科院校平均水平近20个百分点。《2021年山东就业市场人才发展报告》本科毕业生市场化薪酬居山东省属高校第二,荣获全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单位、山东省就业创业工作先进集体等国家级、省级就业创业荣誉称号20余项。学校重视学生科技创新、文化体育和社会实践活动,近三年在“互联网+”、“挑战杯”、数模、电子设计等竞赛中,获省级以上奖励2300余项,同时学校多次获评山东省“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从学子到校友,从校院到社会,22万建大校友遍及齐鲁,辐射全国,他们中有工程大师,有行业精英,有政府领导,校友永远是学校最大的品牌和骄傲。
抢抓新机遇,开启新征程。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遵循高等教育“四个服务”发展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力“十四五”规划,扎实推进“六大工程”,强化内涵建设,提升办学水平,向着建设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的目标砥砺奋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努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