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外语学院

默默网 院校库 2025-09-08 2 0

四川外国语大学(简称“川外”,英文为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缩写为SISU)是一所经国家教育部批准,隶属于重庆市人民政府的全日制普通高校,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作为国家最早设立的四所外语专业高等院校之一,川外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卓越的办学成就,成为西南地区外语和涉外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校史沿革

四川外国语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0年,最初由邓小平、刘伯承、贺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自关怀和指导成立。学校历经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政大学俄文训练团(1950)、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高级步兵学校俄文大队(1951)、西南人民革命大学俄文系(1952)、西南俄文专科学校(1953)、四川外语学院(1959)五个发展阶段。2013年,学校正式更名为四川外国语大学,并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这一历史沿革不仅见证了川外的成长,也彰显了其在外语教育领域的深厚积淀。

校园环境

川外背靠歌乐山,面临嘉陵江,校园呈梯级向歌乐山延伸,绿树成荫,环境幽雅,景色秀丽。作为重庆市人民政府命名的园林式单位和重庆市著名的和谐生态型校园,川外被誉为“大山城中的迷你山城”,为学生提供了理想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学科专业

川外以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为主,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哲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学校设有22个教学单位,开设有55个本科专业,其中外语专业26个(24个外语语种),面向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收本科生。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7000余人,拥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获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川外的特色专业包括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8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8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7个。其中,翻译、英语、法语、德语等专业在全国享有盛誉,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外语人才。

师资队伍

川外坚持“人才强校”战略,现有全校教职工1354人,专任教师899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为50.95%,博士占比为46.50%。学校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模范教师等国家级人才3人,教育部外语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8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2人,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17人次。此外,学校还拥有重庆市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支,重庆市巴渝学者、英才计划40人次。

科学研究

川外建有4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培育/备案基地、2个重庆市2011协同创新中心。学校学报《外国语文》是全国”中文外国语类核心期刊”,《英语研究》是CSSCI来源集刊。学校还成立了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当代中国研究院、金砖国家研究院等应用型研究平台,产出了一批有价值、高显示度的研究成果。

国际合作

川外与30余个国家或地区的100余所高校及机构建立校际合作与交流关系,建有中澳商务英语、中法物流管理等2个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俄罗斯下诺夫哥罗德国立语言大学、多哥洛美大学、美国俄亥俄州东部中央教育服务中心建有孔子学院3所。学校年均接收各类国际学生400余人,外派教师100余人、学生600余人,是全球外国语大学联盟(GAFSU)高校之一。

就业情况

川外毕业生就业率常年保持在95%以上,就业领域涵盖外交、外贸、教育、文化、传媒等多个行业。学校与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定期举办校园招聘会,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就业机会。此外,川外还设有就业指导中心,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全方位的就业指导服务。

发展愿景

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川外国语大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增强科学研究实力、加大国际交流力度、强化文化传承创新、提升社会服务水平,朝着加快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外国语大学的目标不断迈进!

川外将继续秉承“海纳百川,学贯中外”的校训精神,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的外交、经贸、文化等领域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