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学
2025年成都大学简介
成都大学创建于1978年,是改革开放后首批地方城市主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办学体制,是四川省、成都市重点建设大学,是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运动员村承办大学,FISU银级认证“健康校园”。拥有百年历史的三级甲等综合附属医院和国家级科研平台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
学校坚持以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为己任,秉承“自爱、自修、自尊、自强”校训,弘扬“求真务实、自强不息”成大精神,坚持“雅成大德、恒成大器”育人理念,坚持“扎根成都、面向世界、服务社会”服务定位,以成大之治成效展示成都之治形象。
校史沿革
成都大学办学历史悠久,可追溯至1906年的公立四川优级选科师范学堂和1911年的公立四川省城女子师范学堂。2006年以来,成都教育学院、成都幼儿师范学校、成都卫生学校、成都铁路中心医院、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和四川科技职工大学先后整合入成都大学,综合实力得到快速提升。
学校现具有学士、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后实践基地,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教育部国防教育特色高校、教育部“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立项单位、四川省“优先培育”类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2023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中,学校位列世界排名第801—1000位,中国内地高校排名第49—95位。
特色专业与学科建设
学校设有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11个学科门类,75个本科专业。现有硕士学位授权点28个,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药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设计学等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材料与化工、生物与医药等1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工程学、农业科学、化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3个学科入选四川省“双一流”建设贡嘎计划。27个专业进入教育部“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立项,其中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5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2个。有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4个,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7个;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4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2个;自动化等7个专业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
师资力量
现有专任教师1770余人,其中,正高及副高职称教师近860人,博士教师800余人,博士生导师110人,硕士研究生导师800余人。有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国家杰青、长江学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20余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省突出贡献优秀专家等120余人。
人才培养与就业
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7600余人(其中研究生2700余人,本科在校生24900余人)。近五年,毕业生落实率达95%以上;近五年,315名毕业生升学进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爱丁堡大学、悉尼大学等国内外一流高校。建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张澜学院。
学校与41个国家和地区的186所高校或机构签署合作备忘录,与英国斯特灵大学合作举办斯特灵学院,开展本专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4项,本硕博多层次海外联合培养项目50余项、海外校际交流交换项目50余项。
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
现有科研人员1500余人,学校围绕国家经济社会特别是区域重大发展战略布局,聚焦适应区域产业聚集区、重点支柱产业及新兴产业,建有包括国家低碳新材料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农业部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工程实验室、省工程研究中心、省重点中华文化研究院、省社科联首批试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83个。
学校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紧密对接成都产业生态圈及重点产业链建设需求,构建“政校企互动、产学研结合”的生态系统,助力科技成果本地转移转化。CC空间获批国家级众创空间。
校园环境与设施
学校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中心城市、成渝极核城市——成都,校区占地2582亩,校舍建筑面积101.51万平方米,其中教学科研行政用房面积51.56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43亿元,图书馆馆舍面积5.5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总量260万册,电子图书182万余册,电子期刊120万余册。
着眼未来,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将携手同心、共同奋斗,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着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提供优质社会服务和推动文化传承创新,为早日建成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应用型城市大学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