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师范大学
贵州师范大学的前身——“国立贵阳师范学院”创建于1941年,是当时全国八所国立师范学院之一。1950年更名为“贵阳师范学院”;1954年教育部委托贵州省人民政府管理;1985年更名为“贵州师范大学”;1996年被贵州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属重点大学。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各项事业稳步发展,2015年成为教育部与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明校园”“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先后获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语言文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数学),是“国家级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教育部/国家外专局“111计划”高校。
学校占地面积约2690亩,设有26个学院、1所继续教育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近3.4万人,教职工2553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856人,师资中有教授326人、副教授641人,有相关国家级人才计划人选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6人。获国家级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等国家级人才称号和荣誉称号90余人次;获贵州省核心专家、省管专家等省级人才称号和荣誉称号240余人次。
学校学科专业门类齐全,涵盖哲学、文学、教育学、工学、理学等11个学科门类。现有4个贵州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7个贵州省区域内一流建设学科、2个贵州省“世界一流建设学科II类学科(群)”、1个贵州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I类学科(群)”、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1个专业学位类别硕士学位授权点。现有81个本科招生专业,56个“双万计划”一流专业(28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8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51门省级“金课”。
学校教育教学资源丰富,有国家级教师研修基地、国家级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教育部111引智基地、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志愿服务项目孵化基地(贵州)等国家级基地10余个;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等国家级科研平台9个;教育部科技创新人才团队1个,全国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1个,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1个;有省级重点实验室、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省级工程实验室、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省级天文研究与教育中心等省级科研平台40余个,省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17个。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美国、加拿大、韩国、日本、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大学与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与交流关系。学校是承担中国政府奖学金培养任务的院校,与美国中央俄克拉荷马大学合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音乐学专业,与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共同举办英国高等教育文凭项目(SQA-AD)和本科国际通识教育课程(IGEC),与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NIIT)共建“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特色专业。
学校历经八十余年奋进历程,代代学人以振兴国家、民族为己任,修身治学,培养培训了30万余名各条战线的优秀人才,逐步发展成为教师教育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师范大学,为推动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校史与历年大事:
- 1941年:国立贵阳师范学院成立,成为全国八所国立师范学院之一。
- 1950年:更名为贵阳师范学院。
- 1954年:教育部委托贵州省人民政府管理。
- 1985年:更名为贵州师范大学。
- 1996年:被贵州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属重点大学。
- 2015年:成为教育部与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 2020年:获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 2023年:入选“国家级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特色专业:
- 教育学:作为学校的传统优势学科,教育学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 中国语言文学:该学科在文学研究、语言教学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是学校的重点建设学科之一。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与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NIIT)共建的特色专业,致力于培养大数据领域的高端人才。
- 音乐学:与美国中央俄克拉荷马大学合办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音乐人才。
就业情况:
贵州师范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近年来平均就业率超过95%。学校与多家知名企业和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习和就业机会。毕业生主要就业领域包括教育、科研、文化、信息技术、金融等。学校还设有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就业咨询、招聘信息等服务,助力学生顺利就业。
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设立了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为学生提供创业孵化、项目扶持等服务。近年来,学校学生在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中屡获佳绩,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创业项目和创业团队。
贵州师范大学以其悠久的历史、雄厚的师资力量、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卓越的就业服务,成为贵州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备受瞩目的高等学府。未来,学校将继续秉承“厚德博学、求是创新”的校训,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