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民族大学
西南民族大学,坐落于素有“天府之国”美誉的成都,是一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民委直属综合性普通高校。学校前身为西南民族学院,创建于1950年7月,1951年6月1日正式成立,2003年4月更名为西南民族大学。作为新中国最早建立的民族高校之一,学校在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关怀下茁壮成长。邓小平同志曾两次为学校题词,时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兼西南民委主任王维舟担任首任院长。
学校在2003年首轮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2013年入选“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2017年入选“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并连续两届荣膺“全国文明校园”称号。学校秉承“和合偕习、自信自强”的校训精神,历经70余年的发展,已成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成果丰硕的高等学府。
学校现有“三校区一基地”,占地面积近3000亩,校舍建筑面积117.1万平方米。拥有56个民族的全日制博士、硕士、本科、预科等各类学生3万余人,教职员工近3000人,其中博、硕士生导师842人。学校在岗教师中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国家“万人计划”、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等人才项目人选7人,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人选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8人。
学校现有26个学院,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涵盖12个学科门类的本科招生专业72个。学校拥有9个省(部)级重点(建设)学科,10个四川省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贡嘎计划建设(培育)学科,工程学、化学学科进入ESI学科排名全球前1%。学校还拥有20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四川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国家级本科特色专业、10个省级本科特色专业。
学校在就业方面表现突出,连续十次被评为“四川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四川省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先进单位”。学校是“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全国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全国高校民族预科教育基地”“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中央部属高校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国家民委双语人才培养基地”。学校毕业生广泛分布于各级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成为民族地区“回得去、留得下、用得上、靠得住、干得好”的“永久牌”人才。
学校在科研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近五年来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391项,其中重大重点项目39项;省部级科研项目近700项;发表CSSCI期刊论文近1000篇、SCI论文80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300余部;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158项。学校现有2个国家级平台“四川若尔盖高寒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和“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1个国家级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青藏高原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52个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协同创新分中心、省部级智库等省(部)级设立或委托建设的科研平台、培训基地。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50余所国(境)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校际合作与交流关系,累计招收70多个国家的7600余人次留学生。学校还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对口帮扶阿坝州红原县、若尔盖县、凉山州盐源县,荣获四川省脱贫攻坚“记功集体”。
建校以来,25万多名各族学子从学校踏入社会建功立业,涌现出“改革先锋”——全面从严治党中纪检监察干部的优秀代表、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以及不少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和大批各级领导干部。他们积极投身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为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当前,全校师生员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学校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奋力开创高水平现代化综合大学事业新局面,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