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理工大学

默默网 院校库 2025-09-08 2 0

天津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结合,工、理、管、文、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学校前身为天津理工学院,成立于1979年,最初以天津大学理工分校的名义开始招收本科生。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天津理工学院正式成立。1996年,天津理工学院与天津大学分校、天津大学机电分校、天津大学冶金分校三所本科院校合并,组建了新的天津理工学院。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天津理工大学。

学校位于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1号,占地面积159.9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6.17万平方米。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8710人,设有15个专业学院,以及继续教育学院、工程训练中心、体育教学部等机构。学校拥有68个本科专业,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2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和1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化学、材料科学、工程、计算机科学等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个学科入围天津市高校顶尖学科培育计划。

天津理工大学在学科建设方面成绩显著,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三个学科入围天津市一流学科。学校还建有网络安全与数据智能等9个天津市高校服务产业特色学科群,以及机器视觉与智能运算等11个天津市特色学科(群)。此外,学校获批12个天津市重点学科,涵盖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等多个领域。

在本科教育方面,学校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2个,教育部特色专业4个,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教育部卓越计划专业5个。学校还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2个。学校积极推进工程教育改革,16个专业已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天津理工大学在科技创新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学校现有国家级工程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研究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个,国家外专局教育部联合创新引智基地1个,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1个。学校还牵头建设了天津市“西青大学科技园”,近5年承担了300余项国家级科研项目,投入研发经费超过11亿元,获得了一系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励。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2052人,其中专任教师158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941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858人。学校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杰青、国家优青、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教学名师等国家级领军人才21人,天津市杰出津门学者、天津市特聘教授、天津市特支计划人选、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人选等省部级人才138人。

天津理工大学高度重视国际化发展,与36个国家和地区的141所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学校与加拿大、日本等国家的大学开展了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合作办学,培养了我国首批项目管理硕士。学校还获批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不断提升来华留学生的招收与培养质量。此外,学校在波兰、科特迪瓦建立了2所孔子学院和1个孔子课堂,并在科特迪瓦建立了首个由普通高等院校参建的鲁班工坊。

在就业方面,天津理工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学校与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习和就业机会。学校还定期举办大型招聘会,邀请国内外知名企业来校招聘,帮助学生顺利就业。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部分特色专业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等专业的毕业生更是供不应求。

天津理工大学秉承“重德重能、求实求新”的校训,弘扬“爱国奉献、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开放包容、创新进取”的校风,围绕第二次党代会目标任务和“十四五”规划,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注重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锐意进取、真抓实干,为早日建成高水平教学研究型理工大学而继续奋斗。

学校校史悠久,自1979年成立以来,天津理工大学经历了多次重大变革和发展。1996年的合并重组和2004年的更名,标志着学校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近年来,学校在学科建设、科研创新、国际化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成为天津市乃至全国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力量。

天津理工大学的特色专业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这些专业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学校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丰富的实验教学和科研项目,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

总之,天津理工大学以其雄厚的师资力量、丰富的学科资源、卓越的科研成就和广泛的国际合作,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广阔的发展平台。学校将继续秉承“重德重能、求实求新”的校训,为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