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科技大学
青岛科技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文、经、管、医、法、艺、教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学校不仅是国家“111计划”立项建设单位,还是山东省“强特色”高水平大学,被教育部评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和“全国毕业生就业创业双50强高校”,被誉为“中国橡胶工业的黄埔”。
校史与历年大事
青岛科技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0年,前身为沈阳轻工业高级职业学校。1956年,学校迁至青岛,并更名为青岛橡胶工业学校。1958年,学校升格为山东化工学院,1984年更名为青岛化工学院,2002年正式更名为青岛科技大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学校形成了“五校区一基地”的办学格局,成为山东省乃至全国重要的高等教育基地。
学校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重大变革和发展。1984年,学校更名为青岛化工学院,标志着学校从单一的化工学院向多学科综合性大学转型。2002年,学校更名为青岛科技大学,进一步拓展了学科领域,提升了办学层次。近年来,学校在科研、教学、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特别是在橡胶、化工、材料科学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
特色专业与学科优势
青岛科技大学的学科特色鲜明,拥有5个博士一级学科、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3个硕士一级学科和18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学校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等学科在全国乃至全球都具有重要影响力。其中,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计算机科学5个学科进入全球ESI学科排名前1%,化学学科更是进入全球ESI学科排名前1‰。
学校的特色专业包括橡胶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等,这些专业在全国享有盛誉,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学校还设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2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4个,17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阵”。
就业情况
青岛科技大学高度重视学生的就业工作,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学校与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如万华化学集团、赛轮集团、青岛金王集团等,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习和就业机会。学校还设有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就业咨询、招聘会等服务,帮助学生顺利进入职场。
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在橡胶、化工、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就业表现尤为突出,许多毕业生进入了国内外知名企业和科研机构工作。学校还积极推动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创业团队和项目。
科研与创新
青岛科技大学在科研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先后获得15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学校拥有轮胎先进装备与关键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橡胶与轮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个国家级科研平台。通过科研成果转化,学校培育或提供核心技术支撑的上市公司已达9家,包括软控股份有限公司、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
2018年,学校成功发射了首个以山东省高校命名的卫星——“青科大一号”卫星。2021年,学校为“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提供了自主导航关键核心技术,进一步彰显了学校的科研实力。
国际合作与开放办学
青岛科技大学坚持开放办学,与25个国家和地区的140所高校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学校设有1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6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形成了涵盖理、工、艺等多学科的中外合作办学格局。学校与德国帕德博恩大学合作成立的中德科技学院,被誉为中外合作办学的典范。此外,学校还牵头共建了泰中国际橡胶学院,这是山东省首个理工科类本科境外办学机构。
未来展望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青岛科技大学将继续深化人才强校战略,构筑学科高峰,提升治理能力,建设“特色鲜明、走在前列”的高水平大学。学校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发扬“科大精神”、践行“橡胶品格”、贯彻“五有理念”,实施人才强校、学科筑峰、质量管理“三大战略”,加快推动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不断谱写高水平大学建设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