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医药大学
天津中医药大学始建于1958年,原名天津中医学院,是中国最早成立的中医药高等学府之一。2020年,学校获批成为天津市人民政府、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2017年和2022年连续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序列。作为原国家教委批准的唯一一所中国传统医药国际学院,天津中医药大学还担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彰显了其在中医药教育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学校主校区坐落于天津市静海区团泊湖畔,占地2600余亩,秉承“校在园中”的设计理念,以湖水景观为特色、中药植被为标志、中医药文化为主线,打造了独具特色的校园环境。校园内建有天津中药植物园、天津市中医药博物馆、中医药科技园以及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中医药国际教育中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和实践资源。
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2396人,研究生4417人,留学生700人。全校(含附属医院)在编教职工4041人,其中包括3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其中1人为兼聘)、2位国医大师、5位全国名中医、1位教学大师奖获得者,以及一批岐黄学者、青年岐黄等高层次人才,师资力量雄厚。
在学科建设方面,学校以中医药为主体,设有医、理、文、管、工、教育6个学科门类,共计32个本科专业。其中,中药学为“双一流”建设学科,中医内科学和针灸推拿学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另有2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9个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9个天津市重点学科、2个天津市一流学科、3个天津市顶尖学科和3个天津市优势特色学科群。学校还拥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中医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药理学与毒理学、临床医学、化学等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展现了学校在科研领域的卓越实力。
学校在教育教学方面成果显著,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全国优秀教材(高等教育类)特等奖1项。拥有国家级一流专业9个、一流课程13门,天津市一流专业7个、一流课程65门,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3个,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
科研创新方面,学校拥有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现代中药创新中心、现代中医药海河实验室等国家级、省部级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60余个。近年来,学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2项,省部级科技重大成就奖1项,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各类奖项100余项。天津中医药大学科技园是全市唯一的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科技园,现有入驻企业53家,为中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学校以中医药对外教育为特色,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累计培养留学生近2万人。学校与日本合办全球首家中医特色孔子课堂,与泰国合办泰国首家中医孔子学院,并建有“世界中联‘一带一路’中医药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天津)”,推动沿线国家中医药教育发展。学校还制定了两部中医学教育国际标准,已在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广使用,确立了全球中医药教育的主导地位。
在就业方面,天津中医药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常年保持在95%以上,就业方向涵盖医院、科研机构、制药企业、健康管理等多个领域。学校与多家知名医院和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习和就业机会。此外,学校还定期举办校园招聘会,邀请国内外知名企业来校招聘,助力学生顺利就业。
学校拥有3所直属附属医院和7所非直属附属医院,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临床实践平台。这些附属医院不仅是学校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基地,也是天津市乃至全国中医药医疗服务的重要力量。
天津中医药大学自建校以来,始终秉承“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校训,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医药人才。学校在中医药教育、科研、医疗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中国乃至全球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未来,学校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推动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创新,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力量。
在历年大事记中,天津中医药大学经历了多个重要发展阶段。1958年建校初期,学校以培养中医药人才为核心任务;1981年,学校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3年,获批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17年,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2020年,成为天津市人民政府、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这些里程碑事件标志着学校在中医药教育领域的不断进步与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