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政法大学
从苏州河畔到佘山脚下,华东政法大学(简称“华政”)作为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批高等政法院校,始终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的使命。1952年6月,经华东军政委员会批准,圣约翰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东吴大学、厦门大学、沪江大学、安徽大学、上海学院、震旦大学等9所院校的法律系、政治系和社会系合并,在圣约翰大学旧址成立华东政法学院。1958年,学校并入上海社会科学院;1963年再次筹建,次年招生;1966年停止招生,1972年被撤销;1979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第二次复校。2003年,松江校区建设启用,标志着学校进入新的发展阶段。2007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华东政法大学,开启了建设高水平政法大学的新篇章。
多年来,华政人始终秉承“笃行致知,明德崇法”的校训,发扬“逆境中崛起,忧患中奋进,辉煌中卓越”的精神,将学校建设成为一所以法学学科为主,兼有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工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被誉为“法学教育的东方明珠”。
作为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华东政法大学现有松江、长宁、普陀三个校区,占地面积75万余平方米,校园环境优美,设施先进。学校设有26个本科专业、19个学院(部)、180余个科研机构,教职工13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57%,在校生18000余人。学校自1981年起创办研究生教育,拥有法学、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学校是教育部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同时也是上海市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和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在学科建设方面,华东政法大学的法学学科在全国享有盛誉,尤其是民商法、经济法、国际法等专业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此外,学校的知识产权、金融法学、刑事司法等特色专业也备受关注,培养了大批行业精英。学校还注重跨学科融合,开设了法学与经济学、法学与管理学等交叉学科课程,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选择。
在就业方面,华东政法大学毕业生以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深受用人单位青睐。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主要就业方向包括司法机关、律师事务所、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等。学校与多家知名律所、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定期举办校园招聘会,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就业机会。此外,学校还设立了就业指导中心,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简历修改、面试技巧等全方位服务。
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华东政法大学始终走在国内高校前列。截至2023年9月,学校已与46个国家和地区的191所高校、机构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亚洲法律学会、欧洲律所联盟等9个国际性、区域性组织签订合作协议。学校每年选派优秀学生赴海外交流学习,同时吸引大批国际学生来校深造,形成了多元化的国际教育氛围。
面向未来,华东政法大学将继续弘扬“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第一、以学生为根本”的办学传统,秉持“开门办学、开放办学、创新办学”的发展理念,强化“教学立校、学术兴校、人才强校”的发展模式,构筑“法科一流、多科融合”的发展格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发掘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努力将华东政法大学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政法大学,为国家发展、人民幸福、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历年大事记中,华东政法大学始终与国家法治建设同频共振。1979年复校后,学校迅速恢复教学秩序,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急需的法律人才;2003年松江校区的启用,标志着学校办学条件迈上新台阶;2007年更名为大学,开启了学校发展的新纪元;近年来,学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多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和科研奖项,进一步巩固了在国内法学教育领域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