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理工大学

默默网 院校库 2025-09-08 2 0

西安理工大学作为国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入选高校,是工信部与陕西省共建的重点建设高水平大学,同时也是陕西省国家“双一流”培育高校。学校不仅是我国水利水电、装备制造行业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也是科研创新的重要中心之一。

学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19年创办的北平市公立商业补习学校和1937年成立的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后更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1972年,北京机械学院与陕西工业大学合并组建陕西机械学院,隶属第一机械工业部。1994年,学校更名为西安理工大学,1998年划转陕西省管理,形成了中央与陕西省共建的管理体制。学校以1949年人民政府接管北京机械学院前身学校国立北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为校庆起始年,5月1日为校庆日。

学校现有金花、曲江、莲湖3个校区和1个大学科技园,拥有普通全日制本科生18000余名,博士、硕士研究生10100余名,教职工2650人,其中高级职称1009人。学校设有17个学院和1个教学部,开设68个本科专业,其中32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专业入选陕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1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评估),16个专业为陕西省特色专业建设点,8个专业为陕西省名牌专业。学校还设有21个实验教学中心,其中包括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18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在学科建设方面,学校坚持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形成了以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农学、艺术学等8个学科门类为主的学科布局。学校拥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21个陕西省重点学科,12个陕西省优势学科。工程学、材料科学、环境/生态学、计算机科学、化学、农业科学等学科位列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在“2023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学校位列世界高校501-600位,全国高校89-110位。

学校积极推进“人才强校”战略,通过内培外引并举,形成了高端引领的人才队伍。学校成立“谢赫特曼诺奖新材料研究院”,建设院士工作室12个,拥有外籍院士1人。学校还入选国家级人才(荣誉、团队、项目)40余人(个),其中包括全国优秀教师5人、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等。

在就业方面,西安理工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学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和“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学校与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习和就业机会。特别是在水利水电、装备制造等行业,学校的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青睐。

学校注重学生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学校是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单位、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教育部“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优秀组织单位、陕西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示范高校,“西理工/工创汇”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陕西省众创空间及西安市众创空间。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全方位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学校先后与德国、日本、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新西兰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8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交流关系,促进了全校师生与国际知名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与交流。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成立了拥有本科、硕士、博士多培养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西安理工大学国际工学院。

长期以来,学校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学校精神,秉承“祖国、荣誉、责任”的校训,坚持“育人为本、知行统一”的办学理念,培养了20余万名各类专门人才,其中有多位两院院士、重要党政领导和杰出企业家,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特别是为国家水利水电、装备制造行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西安理工大学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光荣使命,奋力书写新时代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全面建设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