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业大学
河南农业大学作为河南省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其发展历程可追溯至1902年创办的河南大学堂。1912年,学校改制为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开启了农业教育的专业化发展。1927年,学校与中州大学、河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合并为国立第五中山大学,成为当时河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高等学府之一。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学校重新独立建制并更名为河南农学院,1984年正式定名为河南农业大学。2009年,学校成为农业农村部与河南省政府共建的第一所省属农业高校,2012年又成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与省政府共建高校,标志着学校在农业和林业领域的双重优势地位。
学校现有郑州文化路校区、龙子湖校区和许昌校区,占地面积264.83万平方米,形成了"两地三校区"的办学格局。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建成了全方位覆盖的信息网络环境和数字化校园综合应用信息共享平台,为师生提供了优质的教学科研环境。
在学科建设方面,学校设有农、工、理、经、管、法、文、医、教、艺10大学科门类,形成了以农业科学为核心的多学科协调发展格局。其中,作物学、兽医学、林学、农业工程等学科群优势突出,作物学和兽医学入选河南省"双一流"创建工程。学校现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级重点学科,17个省部级重点学科,7个ESI全球前1%学科,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9个本科专业中包括19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23个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创新,大力实施"281"平台建设计划,建有神农种业实验室、龙湖现代免疫实验室等2个河南省实验室,8个国家、国际科研平台,99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近年来,学校科研经费持续增长,2020年以来连续突破1.9亿、2.4亿、4.2亿元,产出了世界上首张黑麦基因组高质量精细物理图谱、首款地方鸡基因组液相芯片等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在就业方面,河南农业大学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就业50强高校。学校建立了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与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学校特别重视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培养了大批农业科技人才,为河南省乃至全国的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现有在校生33896人,其中博士研究生536人,硕士研究生4854人,本科生28506人。在职教职员工2623人,其中教授、副教授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979人,博士学位1439人。学校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各级各类人才123人,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近年来,学校先后获评河南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建设高校、全国创新创业50强高校、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高校、全国粮食安全宣传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2020年入选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建设高校,2021年入选河南省"双一流"创建工程高校,2022年3个学科在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和特色骨干学科建设成效评价中获得优秀等次。
面向未来,河南农业大学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河南省委省政府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部署,积极推动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融合发展,牢牢抓住保障粮食安全等国家战略机遇,坚持"一目标、两路径、双核N区"发展思路,构筑以生命科学为先导、农业科学为核心、人工智能为引擎、交叉融合为驱动、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努力建设成为世界主要农业科学中心、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向着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宏伟目标奋力前进。
学校特色专业方面,农学、植物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动物科学、动物医学等传统优势专业在全国享有盛誉。近年来,学校还重点发展了智慧农业、农业人工智能、农业大数据等新兴交叉学科专业,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