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理工大学
长沙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管、经、文、法、哲、艺、交叉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学校以本科、研究生教育为主体,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学位授予权和硕士生推免权。作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首批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湖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湖南省文明标兵单位、湖南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长沙理工大学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学校现有金盆岭、云塘两个校区,设有22个教学院,以及1个独立学院和1个继续教育学院。在校生总数超过48000人,其中包括7000余名城南学院学生和9000余名硕士、博士研究生。自1956年建校以来,学校已为交通、电力、水利、轻工等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50余万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率连续多年位居全省高校前列,尤其在交通、电力、水利等行业的就业率高达95%以上,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100余人,其中正高职称300余人,副高职称620余人。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等国家级人才30余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级教学名师等国家级荣誉称号30余人。此外,学校还拥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以及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交通部“交通青年科技英才”和湖南省科技领军人才、“芙蓉学者”等省部级人才440余人。
学校现有88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9个、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专业18个、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教育项目3个。特色专业包括交通工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水利工程等,这些专业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学校还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教学团队7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7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01门,国家级实践教学平台12个、省级实践教学与创新教育平台66个。作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学校和教育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实施学校,长沙理工大学在教育教学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2019年以来,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47项;学生获得国家级各类学科竞赛和科技成果奖1700余项,省级学科竞赛和科技成果奖3700余项。在2023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本科)中位列全国11位。
学校拥有湖南省“世界一流培育学科”“十四五”重点学科等6个、优势特色学科群1个,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现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8个,具有授予同等学力硕士学位资格。
学校在科研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等标志性科研成果。现有国家级科研平台5个,省部级创新团队16个、自然科学科研平台56个、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23个。2019年以来,学校主持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国家级项目575项;获国家科技奖励3项,光召科技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79项,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9项,职务发明专利1944项。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90余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与利比里亚大学、黑山大学、沙巴大学合作共建了3所孔子学院。近年来,学校共派出1000余名在籍学生出国出境交流学习,国际化办学水平不断提升。
长沙理工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6年,当时由原长沙交通学院和长沙电力学院合并而成。经过6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积淀了“博学、力行、守正、拓新”的校训精神和大学文化。学校在历次重大历史事件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如2008年汶川地震后,学校迅速组织师生参与灾后重建工作,展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立足新时代,学校将传承和发扬优良办学传统,实施“质量立校、学科兴校、人才强校、依法治校”战略,坚持育人为本、人才集聚、交叉创新、服务融合、文化引领,着力打造特色人才培养重地、科技创新示范基地、一流创新人才集聚高地、先进文化传承传播前沿阵地,积极推进“双一流”建设,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和育人水平,培养“底色亮、实践强、善创新、敢担当”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和行业精英,实现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共同发展,决胜建成“百强”大学,向创新型高水平大学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