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默默网 院校库 2025-09-08 2 0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前身为北京石油学院,创办于1953年,以清华大学化工系、石油工程系为基础,汇聚了天津大学、北京大学等部分师资组建而成,是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等学府,为我国石油高等教育奠定了探索发展之基。学校一校两地办学,北京校本部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北京市昌平区军都山南麓,占地700余亩;克拉玛依校区位于被誉为“石油之城”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占地7000余亩。

建校以来,学校一直是国家重点建设的行业领军高校。上世纪60年代,学校成为全国64所重点高等学校之一;80年代恢复学位制度以来,是首批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90年代以来,先后进入国家“211工程”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行列;2017年,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学校始终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为我国石油石化行业发展和能源强国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建校以来,为国家培养了三十余万名优秀专门人才,被誉为“石油人才的摇篮”。2020年7月和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给学校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和中亚留学生回信,体现了对学校办学追求、成效和贡献的充分肯定。

校史与历年大事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自1953年建校以来,历经多次重大变革与发展。1953年,北京石油学院成立,标志着新中国石油高等教育的开端。1960年,学校被列为全国重点高校之一。1981年,学校成为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1997年,学校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2006年,学校成为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2017年,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给学校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回信,高度肯定了学校的办学成果。

特色专业

学校在油气科学与工程、碳中和工程与技术、油气人工智能等领域具有明显优势。特色专业包括石油工程、油气储运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等。这些专业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还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力。

就业情况

学校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高位,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毕业生主要就业于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国家管网等能源行业龙头企业,以及相关科研院所和政府机构。学校通过产学研合作办学,形成了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本博一体化拔尖创新型人才和全序列产教融合高层次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能源行业输送了大量高素质人才。

学科建设

学校坚持“强优、拓新、创一流”的学科建设思路,构建了能源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现有2个国家“双一流”学科、2个北京市高精尖学科。在油气科学与工程等学科领域形成明显优势,在碳中和工程与技术、油气人工智能等领域积极布局清洁低碳智能学科群。工程学、化学、地球科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环境与生态学、社会科学总论、数学8个学科领域ESI排名全球前1%,其中工程学、化学、地球科学进入1‰。

师资力量

学校坚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20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400余人。专任教师中,62%具有高级职称,75%具有博士学位。学校建成了一支拥有5名两院院士为中流砥柱,49人次国家级领军人才为主力,55人次国家级青年人才为生力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科技创新

作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学校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现有油气资源与工程、重质油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11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分室,油气生产安全与应急技术重点实验室、非常规油气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等28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以及20个中石油重点实验室分室。学校在非常规、深水、深地、清洁能源、管网安全等领域持续产出重大成果。

国际交流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构建国际交流合作网络和平台。倡议并发起成立世界能源大学联盟,5大洲17个国家的33所能源领域高校参与其中。学校当选“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合作网络高校(青年)工作组组长单位,全球首个“碳中和与气候变化驱动绿色转型”教席,金砖国家青年能源峰会暨国际能源青年大会被写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四次会晤北京宣言》。

文化传承

学校传承红色基因,坚持把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贯穿到立德树人全过程。以特色鲜明的大学文化推动学校发展、服务社会进步。“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校风,“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为学为师、立德立言”的教风,“厚积薄发、开物成务”的校训,《我为祖国献石油》校歌,以及“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爱国奉献、开拓创新”的精神成为学校鲜亮的文化符号。

立足新时代,肩负新使命。面向“双碳”目标和能源行业转型升级需要,学校迎来更大发展机遇。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深入实施“特色发展、创新驱动、开放融合、人才强校”四大战略,以“绿色赋能、智能赋能、治理赋能”为三大动能,向着能源领域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宏伟目标阔步迈进,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