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默默网 院校库 2025-09-08 11 0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简称“西农”)坐落于中华农耕文明发祥地——陕西杨凌,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首批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22年,学校再次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等2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作为我国农林水学科最为齐备的高等农业院校,西农在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校史与办学特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前身是1934年创建的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是西北地区最早的高等农林教育学府。建校之初,学校即肩负着兴学兴农、培育英才的历史使命。1999年,为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原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等7所科教单位合并组建成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开启了部省院共建的新篇章。2019年,教育部等七部省院局联合出台意见,深化共建西农,支持其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

学校秉承“诚朴勇毅”的校训,形成了“扎根杨凌、胸怀社稷,脚踏黄土、情系三农”的西农精神。在长期办学实践中,西农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特色办学之路,为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科教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科建设与科研成就

学校设有研究生院和28个学院(部),拥有14个博士后流动站、1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2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截至2023年8月,学校有专任教师2554人,全日制在校生36476人。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等1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农业科学进入全球前0.1‰,彰显了学校在农业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在科研方面,西农累计获得各类科技成果6000余项,培育出“碧蚂1号”小麦、“小偃6号”远缘杂交小麦和“秦冠”苹果等重要品种,推广转化直接经济效益超过3000亿元。学校在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旱区农业高效用水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为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重要支撑。

特色专业与人才培养

西农的特色专业包括农业科学、植物保护、环境科学与生态学、葡萄与葡萄酒工程等。其中,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是全国唯一以葡萄酒产业为核心的专业,培养了大批行业领军人才。学校还设有“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

学校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着力培养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学术精英和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近年来,学生在“互联网+”大赛、“挑战杯”等顶级赛事中屡获佳绩,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就业方向涵盖农业科技、生态环保、食品加工等领域,深受用人单位青睐。

社会服务与国际合作

西农积极发挥社会服务功能,在国内率先探索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与500多个地方政府或龙头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累计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超过1000亿元。学校还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主导成立“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在丝路沿线国家建立8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和4个海外人才培养基地。

学校与全球34个国家(地区)的104所知名大学或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国际化办学水平不断提升。2021年,学校在巴拉诺维奇国立大学设立孔子课堂,进一步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

未来展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农业大学,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西农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