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程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简称哈工大)是中国著名的理工科大学,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学校始建于1920年,历经百年风雨,始终秉承“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培养了无数杰出人才,为国家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2020年6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哈尔滨工业大学建校100周年。贺信中指出,哈工大历史悠久,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学校扎根东北、爱国奉献、艰苦创业,打造了一大批国之重器,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为党和人民作出了重要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希望哈工大在新的起点上,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改革创新、奋发作为、追求卓越,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的引领下,哈工大全体师生正奋力开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哈工大规格的新百年卓越之路。
校史与历年大事
哈工大始建于1920年,最初名为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是中国最早的高等工科院校之一。1951年,哈工大被确定为全国学习国外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两所样板大学之一。1954年,学校进入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6所高校行列。1996年,哈工大进入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1999年被确定为国家首批“985工程”重点建设的9所大学之一。2000年,哈工大与同根同源的哈尔滨建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哈工大入选“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名单,2022年,8个学科入选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名单。
哈工大在历史上多次获得国家级荣誉,曾四次获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四次获评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工业和信息化部“一提三优”工程特别优秀学校等荣誉称号。2021年,刘永坦院士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特色专业与学科优势
哈工大在工程、航天、国防等领域具有显著优势,拥有9个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6个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在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哈工大有10个一级学科排名位居全国前五位,其中力学学科排名全国第一。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哈工大共有17个学科位列A类,学科优秀率位列全国第六位,A类学科数量位列全国第八位,工科A类数量位列全国第二位。
哈工大的特色专业包括航天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校还设立了多个特色班级,如永坦班、善义班、小卫星班、智能机器人班、人工智能班等,由7位院士担任班主任,培养了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就业情况
哈工大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就业质量也备受认可。学校与国内外众多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毕业生广泛分布于航天、国防、电子信息、机械制造、能源等领域。哈工大毕业生以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近年来,哈工大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其中超过60%的毕业生进入国家重点行业和领域工作,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华为、腾讯等知名企业。此外,哈工大还积极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成立了全国首批未来技术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创新创业学院,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新创业平台。
学校精神与师资力量
哈工大秉承“铭记责任、竭诚奉献的爱国精神;求真务实、崇尚科学的求是精神;海纳百川、协作攻关的团结精神;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奋进精神”的哈工大精神传统,坚持“稳、引、培、评”并举,建成了一支享有“八百壮士”美誉的师资队伍。现有两院院士38人(含双聘),入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381人次、国家级青年人才347人次。
面向新征程,哈工大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为引领,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立足“两个大局”、牢记“国之大者”,矢志打造更多国之重器、培养更多杰出人才,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建设,勇担中国航天第一校“尖兵”重任,奋力开创哈工大新时代新征程卓越发展新局面,努力为服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