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

默默网 院校库 2025-09-08 4 0

中山大学,由伟大的民族英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亲手创办,是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学校最初名为国立广东大学,1926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更名为国立中山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后,中山大学与中山医科大学于2001年10月合并,形成了今日的中山大学。学校通过部省共建,在国家、地方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下,发展成为一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综合性大学。

中山大学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在近百年的办学过程中,学校汇聚了众多蜚声海内外的名家大师,如邓植仪、丁颖、冯友兰、郭沫若、鲁迅等。近年来,中山大学吸引了大批海内外优秀学术英才,致力于培养更多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山大学在学科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就。学校在加强文理医传统优势学科的基础上,努力补齐工科短板,填补了农学、艺术学空白,形成了文理医工农艺综合发展的学科格局。广州校区重点提升文、理、医传统优势学科,珠海校区重点发展深海、深空、深地、深蓝学科群,深圳校区重点建设新医科、新工科。学校现有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42个、省部级平台250个,着力推进理、工、医科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中山大学的就业情况也非常突出。2023年,近八成就业的毕业生前往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人工智能等国家重点行业和领域工作;超八成就业的毕业生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等国家发展战略区域。升学深造质量进一步提高,国(境)内升学毕业生中超九成去往“双一流”高校和重点科研院所深造,国(境)外深造的毕业生主要前往麻省理工学院、剑桥大学、哈佛大学等高校深造。

中山大学的特色专业包括医学、工商管理、生态学等。学校拥有10家直属附属医院,构建了门类齐全、实力雄厚、技术领先的医疗救治服务网络体系。附属第一医院列全国第一梯队、华南第一;孙逸仙纪念医院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医院之一;肿瘤防治中心在国内排名第二;附属口腔医院在国内排名第三;中山眼科中心在多个榜单中眼科综合实力位列全国榜首。

中山大学的历史大事包括:1924年孙中山先生创办国立广东大学;1926年更名为国立中山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2001年中山大学与中山医科大学合并;1999年珠海校区建设;2015年深圳校区建设。学校形成了三校区五校园统筹发展的办学格局,在广州、珠海、深圳扎根办学。

中山大学现有70个院系,本科专业135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59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67个,专业学位类别51种,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7个。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深入推动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中山大学进入发展新时期,确立了事业发展“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即“从二〇二一年到二〇三五年,在稳居国内一流大学群体前列的基础上,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领先水平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显著中大风格、引领未来发展的世界强校”。

中山大学现有专任教师4556人,正高级1751人,副高级2226人,专业技术人员999人,博士后、专职科研人员2297人。在校学生68781人,普通本科生33367人,全日制硕士19768人,非全日制硕士4394人,全日制博士10735人,留学生517人。

中山大学的科研创新能力大幅提升,2023年学校科研经费超41亿元,学校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申报期获资助项目数1010项,立项数连续八年排名全国高校前三。学校建有一批科技创新能力强、国内外学术影响力高的科研创新平台。

中山大学各附属医院在医疗服务、人才培养、医学科研、医院管理等方面均取得突出成绩,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保持全国前列,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高水平医院建设实现重要突破。多所附属医院的新大楼、院区、分院已经投入使用,还有多个新院区即将投入使用或获批立项建设,10所附属医院病床总数从1.4万张增加到1.9万张,手术总台数从45.4万台增加到75.3万台,服务能力稳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