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程式车型被很多人认为是落后的技术,过渡期的技术,甚至有网友怒喷增程式是“脱裤子放屁”,然而,问题来了,被网友如此不待见的增程式车型为什么还会存在?反而卖的越来越好。理想汽车的交付量都要冲着4万去了。
其实道理很简单。很多网友对增程式进行技术分析,认为不如纯电动车彻底,也不如插电式混合动力车高。但是,他们都忽略了两点。一种是从特定的用车场景来买车,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第二是技术路线很重要,但最终还是要回归产品本身,否则只是纸上谈兵。
在技术先进性上,增程混动不如业内做的两台电机(比亚迪、长城、吉利)的混联混动,主要体现在增程车和PHEV车在市区油耗相差不大,但高速油耗明显更高,因为多了一个能量转换过程,也就是很多网友所说的“脱裤子放屁”。但是这种油耗的差异足以影响购买决策吗?
此外,与PHEV模型相比,扩展程序并非没有优势。最直观的一点就是扩展后的程序结构更简单,故障率更低。从实际表现来看,增程式车型的失速概率远小于插电式混动车型。
还是那句话,增程车型能不能买,要看具体产品和用车场景。我家里有充电桩,主要用车场景是城市通勤。考虑到增程型一般有更长的纯续航,为什么我不能选择增程型?
有人说,你的用车场景不是更适合纯电动车吗?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但仔细想想,难道不是因为纯电动汽车目前还不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吗?
增程车型可以充电或加油。虽然基本都是市区通勤,但谁也不敢保证不出门远行。当增程车型没电时,在服务区加油需要三分钟。纯电动车型至少要一个小时,可能会有排队。这能和纯电动车型比吗?全国有十几万个加油站,不怕到处加油,但是你能保证去偏僻的地方就能找到充电桩吗?
在冬季气温较低的情况下,纯电动汽车的续航能力急剧衰减,续航焦虑问题严重。每一秒都变成电,暖风不敢开。虽然增程式车的纯电动续航时间也大打折扣,但对我来说,想什么时候加油就什么时候开暖风都是大事。纯电动汽车能做到这一点吗?
在这里,我们不是在提倡增程车。我们认同增程式车的技术天花板比较低,插电式混动车比较好。我们也同意这是过渡时期的产物。但是这个过渡期有多长呢?这几年我们是不是不用车了?或者等到快充技术突破,10分钟就充满,纯电动车低温衰减问题解决后再买车。现实吗?
归根结底,增程式车之所以能存在,是因为燃油车已经逐渐落后于时代的需求,纯电动汽车还没有成熟到可以取代燃油车,所以增程式车才能普及。与其怒喷后面的增程车,不如多喷纯电动车,为什么充电这么慢,低温衰减这么严重,以至于增程产品还“落后”。
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关系,欢迎车友理性交流,和谐讨论~
标签: 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