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版宁德时代缘何烧光千亿后走向破灭?》

访客 新能源 62

在当今新能源车强势进击的时代,欧美传统汽车巨头虽曾豪情万丈地推出新能源转型规划,然而在现实的冲击下,他们最终还是选择了保守路线。

作者|芯芯

编辑|靖宇

大型车企的转型步伐迟缓,而更为悲催的是与新能源车相配套的产业,比如动力电池领域。

源自瑞典的动力电池企业 Northvolt,曾被视作欧洲挣脱亚洲电池依赖的曙光,可惜的是,就在前不久,这家瑞典的初创公司宣告破产。

从绿色革命的先锋到走向倒闭,Northvolt 的溃败揭示了一个冷峻的事实:在中国电池巨头的规模优势、技术实力以及政策扶持面前,欧洲的追赶之路显得异常艰难

这家电池制造企业从雄心勃勃到耗尽 150 亿美元(约合 1087 亿元)后破产,其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欧洲电池之梦的全部期望

2016 年,Northvolt 应运而生,可谓承载着欧洲电池制造的“全部期望”。

彼时,特斯拉前高管 Peter Carlsson 与 Paolo Cerruti 携手创建了这家企业,并承诺要在瑞典打造首家“真正意义上的欧洲电池超级工厂”——Northvolt Ett。

之所以选择瑞典,一方面是因为这里是创始人的故乡,另一方面则是考虑到该国北部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与此同时,他们也清楚政策制定者和汽车制造商都期盼着有这样一家本土企业,能够成为欧洲打破对亚洲电动车电池依赖的良方

于是,Northvolt 顺势被定位为中国、韩国电池巨头的可持续替代选择,同时也成为了当地绿色转型的标志。

2019 年,该公司还在官网专门发布了一篇名为《欧洲电池利益相关者团结起来!》的文章,文中提到:“我们当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团结与合作关系。在电池储能领域,这一点尤为关键。欧洲若要在国内电池供应链中站稳脚跟,就必须直面来自全球现有电池制造商的激烈竞争。”

一系列的噱头与愿景,使这家公司在数年时间里累计获得了约 150 亿美元的投资,大众也成为了其股东,并迅速吸引了包括宝马、雷诺、斯堪尼亚、沃尔沃、Polestar 等车企,所签订的订单累计达到 500 多亿美元,仅大众一家就签下了 140 亿美元的长期合同

Northvolt 创始人、首席执行官 Peter Carlsson |图片来源:Northvolt

然而,现实的发展并未如计划那般美好。Northvolt 本应交付给大客户的项目屡次延迟,工厂生产也频繁出现问题。

在过去的几年中,谢莱夫特奥工厂发生了数十起严重事故,造成工人伤亡,这使其运营管理和安全问题备受质疑,瑞典当局也因此对该公司的安全规程展开调查,公司陷入了舆论的漩涡。

由于 Northvolt 的电池质量问题以及交付延期,作为股东兼大客户的宝马,直接取消了 20 亿欧元的大订单,转而将其交给了三星。这一大客户的流失,让 Northvolt 的现金流状况愈发严峻。

为了实现快速扩张,Northvolt 此前已向欧洲投资银行、北欧投资银行、高盛、贝莱德、大众等多方面寻求股权和债务融资,融资轮次多达十余次,并一直在努力筹集更多的资金。

尽管融资规模颇为庞大,但 Northvolt 的激进扩张计划,包括在德国、加拿大等地不断扩建新工厂,导致公司的现金流迅速枯竭,甚至出现了债务违约的情况。据外媒披露,该公司每月的资金消耗高达 1 亿美元。去年,公司亏损约 12 亿美元,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

2024 年,Northvolt 宣布裁员,并对一些现有工厂进行关闭、出售或整合,还取消了原本的扩建项目。在破产前夕,公司的债务已膨胀至 58 亿美元,而可用现金仅有 3000 万美元,仅够维持一周的运营。最终,公司直接宣布申请破产保护,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Peter Carlsson 引咎辞职。

来自东方电池巨头的强势压制

倘若说 Northvolt 自身的问题是切实存在的隐患,那么来自中国、韩国制造商的竞争压力,则可能是促使 Northvolt 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得急切、激进扩张的心理因素

在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电池制造商面前,Northvolt 的困境被进一步凸显。在电池制造领域,前者在生产规模、成本控制以及供应链掌控方面已经占据优势,目前其全球市场份额接近 40%。

2024 年,宁德时代的年产量已超过 300 GWh,几乎是 Northvolt 计划产能的五倍。这种规模效应带来了显著的成本优势,使得电池价格远低于 Northvolt。相较之下,Northvolt 仍在为如何将有限的产能转化为利润而苦苦挣扎。

而且,从非洲的钴矿到南美的锂矿,中国电池制造商通过战略投资锁定了锂、钴、镍等关键原材料的供应链,这也使得 Northvolt 在材料采购方面始终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难以形成长期的竞争力。

规模、资源是一方面,在技术研发上也存在差距。

宁德时代在 2022 年推出了钠离子电池,这一技术对稀有金属的依赖较少,成本更低,迅速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为中国汽车制造商带来了更强的市场竞争力,而 Northvolt 当时却仍在锂离子电池的规模化生产方面艰难前行。

这一系列的差距,使得许多利润率本就不高的欧洲汽车制造商难以证明,从 Northvolt 采购高价电池是合理的选择。

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甚至宣称,竞争对手只有自己。他在今年与挪威主权基金 CEO 的一场播客对话中表示:“欧洲电池制造商的首席执行官无法生产出优质的产品。这是因为他们的设计存在问题。其次,他们的工艺流程存在错误。第三,他们的设备也有问题。”

“如果他们想要扩大规模,肯定会遇到利用率的问题。之后还会出现可靠性问题,两年、三年后,会出现安全问题。所以几乎所有的错误都集中在一起了。”曾毓群如此说道。

事实上,Northvolt 也算是欧洲政界的宠儿。几年前,时任瑞典首相曾到访过该公司的工厂,欧盟委员会副主席将其视为“欧洲竞争力的战略组成部分”,德国总理朔尔茨、副总理哈贝克也都参加过该公司德国工厂的开工仪式,并表示“需要在德国制造、在欧洲制造的电池单元”。

德国总理朔尔茨、副总理哈贝克为 Northvolt 工厂站台|图片来源:Northvolt

不过,据《金融时报》报道,Northvolt 高管曾抱怨,从瑞典政府获得的支持相对较少,并未依赖来自瑞典政府的大量补贴。而且,尽管欧盟在 2023 年宣布了绿色协议产业计划以支持本地制造业,但这笔资金也难以解决 Northvolt 所面临的挑战。

在今年 Northvolt 资金链断裂之时,瑞典政府并未如外界所期望的那样伸出援手。现任瑞典首相 Ulf Kristersson 还表示:“瑞典政府不可能介入 Northvolt 的融资并成为股东。决定权掌握在 Northvolt 的股东手中。”

与此同时,德国政府也没有出手相助,仅有高盛和其他几家机构提供了过桥贷款,但这只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目前,Northvolt 已经申请破产,并宣布计划对其业务进行重组,通过抵押品和贷款的方式获取少量的短期融资,试图维持运营,至于未来能否东山再起,仍是一个未知数。

对于一家企业而言,将扩张计划与运营能力相融合、确保可持续的财务模式,其重要性无论怎样强调都不为过。然而,它的垮台,已经超越了一家企业失败的范畴,一些欧美媒体甚至将其视为“欧洲绿色工业政策的失败”,并引发了对其全球竞争能力的质疑。

三十年风水轮流转,当中国实际上已经掌控了新能源车从技术、产品到供应链的所有环节时,“欧洲制造”的焦虑,显然不仅仅局限于动力电池这一个方面。

Northvolt 只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头图来源:Northvolt

标签: 已经 并未 始终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