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曝光洗车场与加油站盗采地下水致生态问题

访客 新能源 865
近期,央视的《财经调查》将一些洗车场以及加油站通过私自挖掘水井,盗取地下水来开展洗车服务以规避水费这一严重问题予以了曝光。报道指明,这些违法行径不但存在于洗车场,还延伸到了某些看似正规的加油站,其所谓“免费洗车”服务背后竟隐藏着大量地下水遭非法盗取的黑幕。 在多地的走访过程中,记者察觉到,一些洗车场为降低运营成本,于场地内隐蔽之处私自挖掘水井,直接从地下抽取水资源用以洗车。这些私井通常仅需大概 3000 元的一次性投入,便能长期供应地下水,为经营者带来显著的成本优势。比如,河南省郑州市的某加油站的自助洗车房,每日为 400 辆车清洗,每辆车用水 40 升,总计每日偷采地下水达 16 吨,一年盗水量甚至超过 5000 吨。 地下水作为一种珍贵的自然资源,对维持生态平衡以及保障居民用水安全极为关键。然而,一些商家却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罔顾法律法规,随意盗取地下水。这种行为不但破坏了生态系统,可能致使地面沉降、水资源衰减,甚至引发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与此同时,部分洗车场还存在将未处理的洗车废水直接排入地表管网的情况,这不但浪费水资源,还对环境造成了二次污染。 依据《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以及《地下水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地下水属于国家自然资源,必须依法进行管理和利用。在公共供水管网覆盖或者通过替代水源已解决供水需求的区域,严禁私自开采地下水。未经许可擅自取水的,相关部门有权责令停止取水行为,并予以罚款,情节严重的甚至将被追究刑事责任。 调查显示,在这些盗水行为的背后,还存在一些专业打井队伍。他们通过隐蔽打井、规避监管等手段,为洗车场提供地下水服务。这些打井队通常有着丰富的打井经验,能够在不易被发现的位置,像是室内、偏僻角落等地方偷凿水井,并在井口进行隐蔽处理,以此躲避监管。故而,怎样加强对这些违法行为的监管,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难题。 从生态角度来看,大量井水未经处理就被用于洗车,这不但直接影响到地下水的整体质量。据报道,过度开采地下水会导致水位下降,产生地下空洞,甚至可能引发扬尘、干旱等生态问题。另外,在沿海地区,大量抽取地下淡水还会出现海水入侵现象,致使地下淡水盐碱化,进一步破坏地下水生态。 实际上,早在 2018 年,生态环境部等部门就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严格控制地下水超采问题,杜绝违法取水。然而在现实中,一些地方依然存在监管盲区,部分商家通过非法手段逃避监管,以谋取高额利润。 对于这些严重影响社会资源利用和生态平衡的违法行为,有关部门需要增强监管力度,借助技术手段,如卫星遥感、大数据分析等,提升对违法行为的发现和查处能力。同时,应当加大对水资源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强化公众和商家的法律及环保意识。对于那些违法盗取地下水的商家,要依法从重处罚,形成强大的威慑力,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比如,对洗车用水进行分类管理,按照其实际用途收取水费,从根源上规范用水行为;对已有的自助洗车场开展专项检查,确保其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对于严重违反水资源法的行为,必要时可以考虑吊销营业执照或取水许可证;对于涉及盗采地下水的行为,要及时曝光,加强社会监督。 此外,在政策配套方面,鼓励洗车场和加油站建设循环水系统,减少水资源浪费,推动洗车行业的环保升级。政府可以提供相应的财政补贴和技术支持,激励企业安装先进的水循环设备,逐步淘汰高耗水、污染严重的旧设备,从而实现节水、减排的双重效果。 洗车行业盗取地下水现象的曝光,敲响了水资源保护的警钟。在面临日益严峻的水资源环境压力之下,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应当共同努力,完善法律和监管体系,加强宣传教育,提升技术水平,促进洗车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消费者在选择洗车服务时,也应关注其环保标准,通过自身的绿色选择,推动行业规范,保护生态环境。

标签: 甚至 通常 未经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