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电动星球
作为「背靠背」活动中的首场,小鹏 2024 AI 科技日更多地介绍了一些「底层」的东西。
以「 AI 公司」自居的小鹏,其技术、产品乃至战略思考的底层逻辑都已经与 AI 挂钩,「 AI 强则产品强,则小鹏强」。
「 AI 汽车」部分着重介绍了小鹏打造 AI 汽车的思路,具体又可以分为底层动力、AI 智驾和 AIOS 等部分。
「飞行汽车」是小鹏出行产品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距离落地还有一定距离,但凭借低空经济的繁荣依然有机会成为小鹏增长的新曲线。
「 AI 芯片」反映了小鹏的最高技术力和核心竞争力,同时也是驱动核心业务的技术引擎。
「 AI 机器人」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未来趋势,更多的是考验小鹏的战略眼光和技术储备。
换言之,一场「 AI 科技日」既为明天的小鹏 P7+ 上市做了铺垫,也概括了小鹏的「现在」和「未来」。
「出行」始终是当下小鹏的核心业务,何小鹏认为在「AI」的赋能下移动出行将跳出原有的概念,而「汽车」本身的概念也将升级为「 AI 汽车」。
再来则是消费者比较关心的电池寿命问题,小鹏给出的方案是「 AI 电池医生」,系统将利用 AI 能力让电量的决策管理能力得到提升,最终达到延长电池寿命的目的。
于是乎,何小鹏着重介绍了「新一代混合碳化硅同轴电驱」,主要特征在于电驱 CLTC 效率可达 93.5% ,SiC 芯片用量反而能下降 60% ,同时输出功率还能提升 10% 。
是的,小鹏也要开始做增程了。
举个例子,内燃机和电动机切换的时机,小鹏不像常规方案那样以「时速」为判断依据,系统会在 AI 的协助下自动判断路况,进而根据最优解来切换动力。
在一系列「 AI 能力」的助力下,小鹏给出官方数据:该增程系统能够达到 430km 的纯电续航、1400km 的综合续航。而且,增程体系的电池还支持 5C 充电,当纯电动力工作时,其使用和补能体验和一辆纯电动车无异。
接下来是「 AI 汽车」的另一个重点能力「智驾」,何小鹏在现场宣布了几点升级。
首先,在原有的「全栈自研」基础上小鹏的 NGP 自动驾驶能力再度升级,变成了「新」全栈自研。
「云端大模型」部分,何小鹏介绍其训练框架与 OpenAI 同源,拥有「时间 + 空间」的理解能力,能够满足小鹏当下、未来技术路线的计算需求;
在自研芯片 「图灵 AI 芯片」和「沧海底座」的介绍上也是如此,小鹏把介绍的重点放在了「能力指标有哪些看点」上。
接着来看。
「图灵 AI 芯片」更具「目的性」,指的是不像现在常见的智驾芯片那样浪费通用算力,它的出现仅是为自动驾驶而生,为 AI 大模型而定制。
我们倒是可以看看「沧海底座」到底给小鹏带来了哪些提升,官方给出的数字是「总带宽提升 33 倍」「摄像头出图速度提升 12 倍」「哨兵模式能耗减少 72%」等,纵向来看的确能让小鹏汽车的座舱体验有明显提升,但横向来看还不一定能形成竞争优势。
当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正在自研智驾芯片的车企并非小鹏一家,其直接竞争对手蔚来也已经宣布自研芯片「神玑 NX9031」流片成功。
而且,「神玑 NX9031」更有更漂亮的账面数据,如果智驾赛道的竞争演变成底层硬件的直接较量,小鹏谈不上有优势。
眼看英伟达的新一代智驾芯片也将在 2025 年上车,小鹏在智驾赛道能否保持领先优势,关键还是看「新全栈自研」体系能够发挥多大的威力、能否率先兑现承诺让辅助驾驶更接近 L3 水准,我相信市场会给出最准确的答案。
有关「AI 汽车」最后来聊聊座舱部分,对于智能座舱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何小鹏给出了自己的看法:至少得将「GPT-4o」这种级别的大模型放进座舱中。
对广大消费者而言,更关注的还是「大模型上车」的实际意义是什么。何小鹏举了四个例子,分别是「AI 音响」「AI 助力」「AI 电池」和「AI 底盘」。
只不过,这一场景有些「似曾相识」,比如腾势「天神之眼」等智驾系统也曾以类似功能作为重点宣传对象,而类似俯仰抑制等功能,在行业中也并不罕见。
但这很可能只是阶段性的问题,现阶段汽车本身的发展限制了大模型的能力发挥。正如何小鹏预告那样,如果有一天汽车变成「机器人」,到了需要有自主意识的程度,那么「大模型」就能变成汽车本身的大脑。
当然这一天还有些遥远,如果非要找一个参考对象的话,稍后介绍的 AI 机器人应该会有不低的参考价值。
「飞行汽车」板块的主角仍是我们的老朋友「陆地航母」。
这款产品已经频繁地在广州街头进行路试,也已经在年初的 CES 上进行亮相,且会在今年第四季度开放预订。
重点说一下「好不好用」这个问题。
低空飞行器本身就有着不同以往的行驶路线,我们存在于二维空间上的驾驶知识放到三维空间上完全不适用,小鹏的飞行汽车如何将我们从 A 点带到 B 点自然是热点问题。
对此何小鹏的解答十分简洁,「交给 AI」。何小鹏表示,小鹏汇天飞行汽车可以做到「空中智驾」「一键起飞」,路线会有系统给我们规划好且自动控制,颇有在空中使用 XNGP 的感觉。
此外,除了介绍飞行汽车的基础信息外,小鹏也首次公开了他们的长途出行飞行器。该飞行器同样使用「鲲鹏超级电动体系」并拥有超过 500 公里的续航,最高航速可达 360km/h。
「低空经济」的确是近来热词,但在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完善的情况下,飞行汽车和低空飞行器在短期内依然难以成为小鹏的另一主力产品。
不过乐观的地方在于,我们可以见到小鹏的「鲲鹏动力」似乎拥有着比较强的适配弹性。能够应用在更多不同类型的产品上也意味着「鲲鹏动力」会有更强的成本优势,一旦顺利「上车」具体在价格上可能会有惊喜。
最后来聊聊压轴登场的 AI 机器人「Iron」。
相似的地方,我认为是「出现的意义」。现阶段车企做人形机器人本身的目的都不是为了尽快商业化,而是希望借助人形机器人这个载体来做技术的进一步验证,和积累更多数据。
比如说,特斯拉 Optimus 搭载了电动车同款的 FSD 技术,在人形机器人身上积累的数据也能反哺电动车业务。
在小鹏 Iron 身上我们也能见到诸多源自于电动车的技术,例如「AI 鹰眼视觉系统」「AI 端到端大模型」「天玑 AIOS」等等,甚至 Iron 身上也装配了图灵 AI 芯片,只是数量要更多。
从用户安全的角度来看,应用同源技术的小鹏 Iron 也更适合作为技术试验的载体,包括自动驾驶等相关技术,都可以安全地在人形机器人身上进行验证。
至于「自由度比特斯拉 Optimus 更多」这种事情,可以理解为小鹏在不经意间的「炫技」。小鹏和特斯拉在明面上的、暗地里的较量,仍在继续。
蔚来传出要在海外发布增程式动力新车、小鹏确认要在国内发布增程式产品,两家纯电车企的「路线摇摆」,预示着中国新能源市场将要出现剧烈的变化。
这其中既有可能是市场座次的重新洗牌,也有可能是行业研发重心的转移。
不过对于小鹏来说,他们思考的方式还是更「纯粹」一些,当下留给行业的问题也很简单:依靠增程式动力 + 自研芯片 + AIOS ,小鹏能够顺利地在 2025 年「起飞」吗?
至少我认为,相比现在再往上迈上一个台阶不是问题。
包括阿维塔、岚图、零跑等车企已经用真实成绩验证了增程式动力的「魔力」,其带来的销量提升有目共睹;再者小鹏鲲鹏动力本身有着不错的亮点,比如 430km 的纯电续航、高规格的充电能力等,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众对传统增程式动力纯电续航短、充电慢的固有印象。
此外,自研芯片和 AIOS 不一定能带来立竿见影的作用,但也让小鹏在线下宣传时握有更多筹码,至少营销上不会吃亏。
只不过,在舆论层面小鹏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
不同于阿维塔的立足未稳、零跑和岚图的早早切换路线,小鹏一直以来都是纯电动车的代表品牌之一。
和蔚来一样,推出增程式动力肯定会让忠实的纯电粉丝留有微言,如何自圆其说成为了小鹏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