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汽车,正踏上智能手机曾走过的道路。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超过50%之后,市场将会产生何种变革呢?
一个颇为显著的改变,便是高阶智能驾驶技术的推广速度正在加快,且正朝着中低价位车型蔓延。
往昔,仅有20万元以上的车型才会配备较为前沿的智能驾驶技术。但当下,像小鹏MONA M03这类售价在11.98万至15.58万元的车型,也装配了不受城市与地图限制的高阶智驾系统。新车发布后的短短一小时内,订单量便突破了一万辆,而在48小时内预订量更是达到了三万辆,这充分表明了市场对于智能化平价车型的热切需求。
不单是小鹏,其他品牌同样在推动智能化技术向更低价位车型渗透。宝骏云海以12.18 - 14.58万元的预售价格投入市场,主打高性价比,且将高阶智能驾驶功能设为标准配置;长安深蓝S07搭载了华为乾崑智驾系统,价格控制在20万元以内;埃安则推出了配备激光雷达的520版,价格比650版便宜2万元,仅为16.98万元。
那么,这种变化的缘由何在?它又会给新能源汽车市场带来怎样的影响呢?style="text-align: left;">
高阶智驾步入15万元市场
在过去的十年间,智能驾驶技术实现了从最初的营销手段,到成为用户购车时重要考量因素的转变,并且逐步从高端市场向平价车型拓展。
在造车新势力兴起的初期,市场上曾涌现出超过300家新造车企业。然而,最终仅有少数公司成功突出重围,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就在于各自独特的战略规划。
以几家头部新势力车企为例,蔚来专注于中高端市场,凭借优质服务来实现品牌的差异化;理想则在解决用户的“里程焦虑”问题上表现出色,展现出电动技术的优势,并与传统燃油车相抗衡;相较之下,小鹏的核心策略在于智能化,特别是在智能驾驶领域,直接将特斯拉作为对标对象。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智能驾驶更多地被当作营销亮点,消费者并未真正将其视为购车的决定性因素。不过,随着华为的加入,智能驾驶、智能座舱逐渐成为影响用户决策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30万元级别以上的车型中。
至于其中的原因,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曾指出,过去智能驾驶未能进入购车决策的前三大要素,主要是由于成本过高。他表示,高等级智能辅助驾驶,相比一般仅提供ACC的智能辅助驾驶,大概要贵五万元。
长安深蓝S07,配备了华为乾崑ADS SE版,采用主视觉方案
当下,智能驾驶技术正迎来关键的转折点,这一转变的核心在于纯视觉、端到端大模型的运用。从小鹏MONA M03、宝骏云海以及长安深蓝S07等新车型能够看出,越来越多的厂商选择放弃高精地图和激光雷达的方案。这样做不但降低了高精地图的许可及维护成本,也减少了激光雷达的硬件费用。
依据华泰证券的研究报告,激光雷达的成本尽管在过去几年中显著下降,从数万元降至大约四千元一颗,但依然比摄像头方案昂贵许多。以特斯拉为例,其摄像头硬件成本仅为200美元,低于激光雷达的成本。
另一方面,2024年初,特斯拉推出FSD V12,证实了端到端AI能够提升自动驾驶的能力与体验。随后,小鹏汽车和华为等国内企业迅速跟进,实现了端到端智能驾驶方案的量产应用。
对于L2辅助驾驶而言,核心在于低成本和通用性。而端到端、数据驱动结合大模型很好地解决了这两个问题,能够大幅降低开发成本并提高通用性,对用户体验和技术迭代都具有很大的助力。这种模型不再依赖繁杂的代码规则,而是通过海量数据的训练,使车辆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能够应对复杂的驾驶场景。
此外,从市场的层面来看,消费者的购车习惯也在推动智能驾驶的广泛应用。根据麦肯锡的调查,智能化是中国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受到消费者喜爱的主要原因。智能化程度在消费者购车决策中的重要性逐年提升,从2021年的第三位上升至2023年的第二位。位于首位的是配置和性价比。style="text-align: left;">
智能化2.0时代来临
当智能驾驶进入15万价格区间时,会对智能汽车的发展产生何种影响呢?
在硬件领域,早期往往依靠高利润和高价格的产品来构建技术体系和市场地位。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成本的降低,智能汽车将向更广泛的低价产品拓展。与此同时,软件技术能够在高端和低端车型之间重复使用,有效地分摊研发成本,实现规模效应。
以手机为例,2011年,小米初代手机发布,以1999元的价格提供了旗舰级的性能,迅速点燃了市场。当时,虽然智能手机已成为发展趋势,但尚未实现全面普及。
真正促使智能手机广泛普及的是2013年红米手机的出现,799元的价格让智能手机进入了大众的视野,成为当时的“国民手机”。第一代红米手机的销量达到4460万台,推动了低端山寨机的淘汰,同时加快了国内智能手机的普及速度。
这一普及所带来的不仅仅是销量的增加,更为中国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崛起奠定了用户基础。随着智能手机使用门槛和成本的迅速降低,智能手机的普及为后来的移动端APP生态构建了庞大的用户群体,助力中国在这一领域实现了“弯道超车”。
小鹏MONA M03将智能化引入10 - 15万细分市场
智能电动车的发展轨迹与智能手机存在相似的阶段性。汽车行业的智能化,主要包含两个部分: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特别是在2024年,智能驾驶技术的突破,使得汽车不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而是逐渐转变为一个智能移动空间。
1 智能汽车加速普及
随着智能驾驶技术向15万元区间的渗透,将引领整个行业进入新一轮的创新与竞争。小鹏MONA M03很好地利用了智驾这一差异化特点,得以在10 - 15万级别建立起竞争优势。目前,小鹏MONA M03已成为市场上的热门产品,将会有更多的厂商跟进,这将加快智能电动车的普及速度。
即便在电动化时代占据领先地位的比亚迪,在智能化的竞争中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比亚迪智驾负责人杨冬生表示,智能驾驶已成为他们当下的首要任务。比亚迪计划在两年内让中端及大众车型配备高阶智能驾驶技术,甚至推动10万元以下的车型也具备这一功能。
2 智能产业链升级
这种从高端逐步向中低端市场拓展的智能驾驶技术,不仅加快了产业链的升级,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具性价比的选择。汽车厂商的重点逐渐从硬件制造转向软硬件的结合,促使汽车行业与科技行业的融合进程加速。
这也意味着,地平线、卓驭等国产智能供应链将从中获益。此前,卓驭科技(原大疆车载)发布了成本仅为7000元的城市NOA方案,通过对硬件性能的极致挖掘与算法优化,加快了智能驾驶的普及速度;地平线也发布了面向全场景NOA(导航辅助驾驶)的旗舰版征程6P,硬件系统成本已降至1万元以内,比行业水平降低了50%。其征程6E方案则支持5000元以内的高速NOA硬件系统,基于7V3R系统,进一步推动了智能驾驶功能的普及。
小米汽车的车机生态
3 汽车应用生态的形成
智能汽车的未来,不仅在于硬件技术的提升,更在于软件能力与应用生态的深度融合。
现今,随着汽车逐渐成为下一代智能终端,用户的智能手机使用习惯也开始延伸至汽车领域。智能化竞争已不再局限于硬件配置,软件生态,特别是操作系统、娱乐、社交和移动办公等应用,已成为新的竞争焦点。
其中,操作系统作为智能汽车生态的核心环节,开发难度大、成本高昂。然而,像小米、华为和魅族等企业,凭借其在智能手机操作系统领域积累的经验,迅速在智能汽车领域崭露头角,并展现出强大的竞争优势。
同时,车载操作系统有可能催生出全新的生态应用,而并非仅仅是现有手机生态的简单复制。目前车机系统的常用功能,如语音助手、导航和音乐等,仍然带有手机系统的痕迹,但随着智能汽车的持续发展,这一领域有望实现突破创新,打造出独特的汽车智能生态。
面向未来的十年,车企必须加快转型步伐。那些无法跟上智能化和生态系统建设进程的车企,可能会陷入与早期智能手机市场中低端“山寨机”相似的困境,逐渐被市场淘汰。智能化和生态系统的建设,将成为车企能否在未来竞争中站稳脚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