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曾经是华为 exec,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有着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创新理念。目前,他已经成为小米集团的创始人,带领小米集团进军智能汽车领域,正在研发一款备受期待的电动车型。雷军凭借自己的独特视野和创新能力,致力于推动电动汽车行业的革新和发展。
· 汽车十三行 ID:wzhauto2023 ·7月19日,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在北京首钢冰球馆举办了主题为“勇气”的第五场年度个人讲座。
手机造5年,汽车造3年!在手机行业,雷军说“没做好就别发布”;在汽车行业,雷军说要“出奇的老实”。中国古诗《因果学》中有一句评价:“缺道者多技”!2024年雷军个人讲座上,雷军提到的车不是陶,是全艺术!
1、雷军用的第一个术是田忌赛马。大家信奉田忌赛马,认为运用田忌赛马是个好事情,但造车不能田忌赛马!你在台上讲的全是一个不能交付的期货概念产品,目的是堵住现实中人们对你实际交付产品的技术问题。就像田忌赛马,你拿一匹上等马在台上讲了半天,结果交给用户手里的是个下等马,这不是套路消费者吗?
雷军讲电机、讲轻量化、讲电池,问题是纽北赛道拼的不只是速度,而是稳定性和耐力。暂且不论这辆改装车的性能真的是否能达到效果,问题是人家保时捷、路特斯等在纽北赛道跑出成绩的产品,就是纯电量产车!就像 taycan,人家敢拿这辆量产车在 0-200 公里 10 秒加速环境下,连续完成 26 次这样的急加速,从而展现一辆极致性能的纯电动跑车电机、电池赛道能力,而不是拿一个保时捷参加赛事级别专门改出来的产品给消费者吹。小米 SU7 Ultra 让人想起了小米在手机赛道推出的小米 14 Ultra,就是为了和华为拼一把高端,至于规模,这不重要。毕竟嘴上不能输。2.雷军的第二个手法是混淆概念!雷军说自己造车是因为受到海外制裁的影响,但财报数据证明,雷军口中最危险的几年,恰恰是小米营收增长最好的几年。甚至可以说,海外制裁给了华为和荣耀喘息的机会。这怎么成了小米以前说自己造车的理由?!
真正的理由或许是,雷军发现小米在华为荣耀让出市场的前提下,自己的营收仍是一个千亿规模的企业,并且高端机仍然没有起色,股价和市值都连续下跌。看着造车的朋友李斌在政府资金的支持下可以将一百亿的投资变成千亿,这种资金裂变速度或许是让他对汽车产生兴趣的根本原因。大家思考,一个造车初期连车都需要去借着开的创业者,他对汽车的热爱和笃定能到哪去?一定是利益驱动,而不是热爱驱动!3.雷军演讲的第三个手法是偷换事实!在这次演讲中,雷军洗了自己第一辆车的外观,理由是这样的感官设计已经被汽车公司验证了一百年,为什么自己不用呢?!这是典型的快消品思维。一袋洗衣粉一块肥皂可能还行,但是一袋泡面一个空调一辆车,你能说直接用它来修理改装吗?如果是,我们就是印度经济,只做高仿,不要原创!
小米现在在曲解一个事实,我们当然要满足 " 消费者想要什么我们就给什么 " 这个商业规律,但前提是企业不能只做调研寻找需求,在自己不懂、不会的技术领域用拼凑、挖墙脚、模仿甚至抄袭的方式做个差不多甚至样子差不多、里面差很多的产品,这属于一种变相消费欺诈。就像老百姓买东西,给的是假钱或币值不对等的货币,小米会同意吗?
既然想要通过汽车发家致富,就要踏踏实实的像自己的朋友李斌学习,最起码砸一笔钱从原创开始!李斌当年创建蔚来,在车型开发、智能化和补能系统花的钱、投入的精力大了去了,到今天你看哪个车企会说李斌造车耍鸡贼?!没有的!对一个年利润百亿的企业来说,既然想摘掉过去廉价的帽子做高端,就老实一些,别耍这些大家都能看到的花招!4.雷军演讲的第四个技巧就是人不对!雷军拿周举例,说周是小米培养多年的年轻人。不知道底细的人还以为周真的是一个一无所有的年轻人,被LJ培养成今天举世瞩目的全球精英。周今天的成就都是LJ的氛围造就的!事实并非如此。周虽然和今天的阿里CEO蔡崇信在资历和经历上有差距,但也是看赛道来小米的。应该说他是小米的贵人。虽然雷军是老大,但他和周的关系恰恰是帮他的,他在自己领域的专业精神反哺了小米。当然,雷军要感谢周的离开!这和气氛无关!
之所以拿周受资说事,其实雷军的小九九说破了,就是希望堵住舆论的嘴,让大家不要再提胡峥楠的事情了,甚至用演绎周受资在小米的这段经历,变相向中国汽车舆论灌输一个信息,再盯着不放就是格局小了。在演讲中,雷军说胡峥楠是主动来的,但我了解到的情况是,是雷军通过汽车行业人士的几次推荐,主动约的胡峥楠。至于什么 " 看看互联网是如何造车 " 这个理由,说白了,能够把胡峥楠挖过去,还是小米财报显示的那 8 个多亿人员费用起了作用,有钱能使鬼推磨。
当然,人才的流动无可厚非,不论为了什么,人各有志不能强求。如果只是一个人才流动,当然没必要盯着不放。关键的问题是,拿着另一家企业耗资几十年心血积累、数百亿投资开发的造车架构资源,在自己的车型上大面积模仿甚至抄袭逆向开发,这是典型的恶意竞争行为。如果在律师文化下,这种企业可能会被投诉到倾家荡产。但现在,雷军敢把这些用周受资的故事映射关注胡峥楠的舆论,真是有意思的很。5,雷军的完美揭示了不真实!雷军太累了。以前做电子产品,雷军可以做到尽善尽美,因为尽善尽美的时间成本低,但是造车是漫长的赛道,尽善尽美也可能变得不真实!具有快消品思维的电子产品,从一开始就可以用营销来包装,但机械、电气、智能性能复杂的汽车系统,会时刻暴露出不真实的隐患。就像这次演讲一样,一张国际汽联颁发的场地赛车驾照,三天的学习就可以在赛车学校拿到,成为雷军证明自己懂车的标签,甚至被粉丝称为下一个飞得快的男主角。众所周知,这个驾照考试可能比普通驾照容易!你看,一旦进入汽车行业,这些都不能作为完美的标签,甚至成为出丑的谈资。
雷军的商业版图里全是术。过去我们没有进入汽车行业时,听到雷军的这些亦真亦假的故事,总觉得充满情怀。在中国人喜欢用结果导向去评判一家企业的时候,人们认为雷军和小米值得学习和思考。但进入汽车行业以后会发现,雷军一直用粉丝经济和拿来主义的电子快消品思维在扮演完美。在工业领域,消费者需要更多的是做而不是说,一味地去描绘未来的蓝图,但在做的过程中又是另一番景象,这种 " 两张皮 " 的割裂思维,在小米造车上体现的太过明显。对于中国消费者和所有关注雷军小米造车的人来说,造车是一个大投入、慢产出、长周期的行业,容不得用故事去掩盖一切问题,行动要比动嘴更好,否则故事讲得越多,漏洞就越多,所谓的完美也就变得不真实了。—— END ——
目前已入驻平台。
新浪财经|富途牛牛|同花顺|东方财富|雪球
凤凰|腾讯|搜狐|网易|易车|知乎|百家号
营业合作
邮箱| wzhauto2023@163.com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汽车13号线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