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介绍了平板耳机电声原理及如何使用。平板耳机是利用麦克风接收人声并转化为电能输出,以改善听觉体验和舒适度。文章列举了平板耳机电声的种类、应用领域以及使用方法,并提供了音频输入、输出参数等知识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这两年HiFi圈涌现出了很多流行的平板耳机,很多粉丝也对这类设备很感兴趣。针对这个话题,一位资深的烧友狂热者从电声科学的角度为大家做了一个硬核的科普。本文是这一系列科普的第一期。
前言
理论上,平面振膜单元是一种近乎完美的设计,常见的有两种,即静电引力驱动的静电单元和电磁力驱动的平板单元。
这些产品在相同体积的外壳下可以容纳更大尺寸的振膜、大幅度解决分割振动(break-up)和机械滤波(mechanical filtering)等问题、双侧推挽驱动平衡受力具有更低的失真和更高的灵敏度。如果应用于耳机,那就更妙了,平板/静电音箱的8字指向性此时也不再是问题(平板/静电音箱的摆位要求很特殊,常见的品牌有QUAD、MartinLogan、Magnepan,具体可以搜索一下“8字指向性/figure-8 Polar Pattern”)这些产品在相同体积的外壳下可以容纳更大尺寸的振膜,大大解决了破碎和机械滤波的问题,在双边推挽驱动中失真更低,灵敏度更高。如果用在耳机里就更好了。这时候平板/静电音箱的8字指向性已经不是问题了(平板/静电音箱的定位要求很特殊,常见的品牌有QUAD,MartinLogan,Magnepan。具体可以搜索“8字指向性/8字极图”)。
听起来很美。相比有缺陷的动圈单元,是不是要马上换个平振膜耳机,体验真正的HiFi?
别急,注意前面三个字——“理论上”,有了这种优越感再去量产具体的产品是有意义的。
世界上第一款量产的平板耳机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真正的崛起开始于2009-2010年,中间隔了差不多40年。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
我来说一个最简单也最容易理解的——查一下钕磁铁的商业应用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哦,不对,FOSTEX T50不是1974年量产的吗?这不就是很多平板耳机厂的启蒙模式吗?FOSTEX平板耳机MOD在国外不是很流行吗?不一定要用钕磁铁吧?
当然有别的选择,可选的是什么呢?铝镍钴磁铁(AlNiCo)或者钐钴磁铁(SmCo),但这俩都不是目前的最佳选择。当然,还有其他选择。替代方案是什么?铝镍钴磁体(铝镍钴)或SmCo磁体(SMCO),但目前这两种磁体都不是最佳选择。
铝镍钴磁体的最大磁能积(BHmax)不够高,制造出来的平板耳机灵敏度低,声音细节一般。Sm-Co磁铁价格昂贵,35E等高性能型号不如N55钕强。它的优点是可以在高温下工作,但显然没有耳机的高温应用(Sm-Co磁铁的磁阻更低,所以现在还在用一些高级的MC头。有兴趣的可以去官网,阿诺德等磁铁厂商)。
我知道,这些事情说起来很无聊。这是材料科学的问题。我只是听歌玩游戏。我需要关心这个东西吗?
对于预算不限的氪星玩家来说,他们不需要在意。知名厂商的旗舰肯定没毛病,我也非常支持玩家一步到位。Caldera,LCD5,SUS,1266之类的,就一个,也就几万块钱。
哈哈,不用你们骂,我都知道这不是“人话”。大多数人做不到这一点,买个稍微便宜的,发现难推,细节层次动态不好,听别人出主意,想办法折腾音源放大器,这才是常态。哈哈,你不用骂我。我知道这不是“人话”大多数人做不到这一点。买稍微便宜一点的,觉得难推,细节层次不动态都是正常的。听听别人的想法,想办法折腾一下音频放大器。
这个时候,如果你明白了上面说的磁铁的区别,你就能明白没有办法了。从材料成本和制造工艺来看,平板振膜耳机本来就是“贵族”产品。折腾功放什么的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就算耳朵能承受,不怕振膜过热变形吗?有动手能力的可以选择更换强磁铁(哔哩哔哩也有换磁铁的视频可以参考),没有动手能力的可以尽快加钱下一个。
这叫什么?理论很美好,现实很尴尬。
平面振膜的设计是个“早产儿”。设计很优秀,但是供应链水平没跟上。怎么能说得过去呢?现在供应链还不错,有成本吧?
我写这篇文章的原因很简单——有些玩家对某一类产品有一种盲目的崇拜和信仰(也就是“技术崇拜”),这可能源于商家和一些玩家选择性地告诉你的一些东西,从而推导出一些产品的优点。放轻松,没问题,但是他们没告诉你的往往很重要。而且先进的技术框架和优秀的实际产品是两回事,一些花里胡哨的“名词”也不是什么新发明。
我们说“玩HiFi”,就是想搞清楚这些东西是什么,有什么特点,适合什么类型的音乐,尽可能发挥电声产品的优势和特点,通过它们实现高质量的音乐播放,获得快乐。
1.什么是平板振膜单元耳机?
生产中的平板振膜单元耳机有两种——静电耳机和平板耳机。前者由静电引力驱动,后者由电磁力驱动。(铝带单元是一种带状膜片,AMT气动单元是“压缩单元”之一)
它们都具有“大尺寸平膜片”的特点。对于耳机和音箱,大的好。出色的低频潜水和丰富的低频动态都依赖于大尺寸振膜。这是一个物理定律。就算是用外星技术做的3寸音箱也达不到20Hz -3dB的下限。
当然,市面上搭载小尺寸(一般是30-45mm直径)动圈单元的耳机标称频响还不错。因为耳机与人耳的耦合度远高于扬声器,低频的泄漏很少,所以动圈耳机不缺低频。
此外,平面振膜单元可以在大面积上由相对均匀的力驱动,这可以有效地解决分裂、机械滤波、延迟、局部共振等问题。,尤其是分裂振动,会导致很多谐波失真。(简单来说,分割振动是指振膜的力学特性与理想完美模型不一致,振膜局部变形,分成多个扇区,以不同的形式振动。相关的研究很多,搜一下上面的英文单词就可以了。)
在这两种平板振膜耳机中,静电耳机就不多说了。
虽然耳机圈一直鄙视链顶,但实际应用和讨论并不多。原因很简单——入门价格高、耳机贵、需要专用功放等问题的存在,让很多人在听之前望而却步。那些没有被劝阻过的玩家,往往对STAX的入门级静电耳机的低频和诡异的声场不太满意。听起来很好很舒服,能和其他高级耳机角力的静电耳机,不好意思,从009开始,然后低频表现就那样了(声场问题解决了)。X9000各方面都很不错,价格也达到了3W以上。
3W多一只耳机,还需要专配的放大器,说得直白点——这玩意和大多数玩家没关系了,后续在讨论平板耳机的时候,有一些共同的设计特性可能会谈几句。如果想咨询购买建议什么的。哎,实际点的建议是——先问问自己,静电耳机+静电耳放,算上二手的话,2W起步的预算能不能拿出来,能,那再说下一步使用注意事项什么的。不能,也就不必纠结静电耳机了。3W有一个额外的耳机,它需要一个特殊的放大器。说白了,这个东西和大部分玩家没有关系。后面讨论平板耳机的时候,可能会谈到一些常见的设计特点。如果想咨询购买建议什么的。哎,实用的建议是——先问问自己,静电耳机+静电功放,如果算上秒针,能不能拿出2W首发的预算?是的,那我们就说说下一步的注意事项吧。不会,你不用担心静电耳机。
而且静电耳机也不是无敌的。静电耳机的振膜板间距很小(小于1mm)。比如STAX的新品SR-X1,振膜板间距只有0.5mm,导致静电耳机振膜的移动行程有限,无法产生“澎湃、豪放、霸道”的低频,这是静电耳机固有的缺点之一。
(这也是BHSE等第三方高输出静电耳机可能损坏静电耳机的原因。振膜振幅太大,在极板上,与极化电压无关,偏置580V V)
其次,关于平板耳机你需要知道的几件事
平板振膜耳机的主流是平板耳机,这也是我们平时讨论的重点。
它有两个英文名字。首先是最常见的平面磁性耳机。中文翻译就像以往一样简单粗暴——平板耳机,小子,谁的耳机是板的?明明是个“膜”。
这个说法其实指的是耳机单元的驱动力来源。动圈耳机之所以叫“动圈”,是因为它是靠可动音圈来驱动振膜的,平板耳机是靠整个表面的电磁力来驱动振膜的,所以也有一种说法叫“平面静态耳机”(德国T+A Solitaire P,他们把这种设计叫平面-静磁耳机)。
然后是不太常见的等动耳机,来自日本的FOSTEX,在国内翻译成“等电位”耳机。
这个术语也有些难以理解。强调了平板耳机的工作特性。电动型没什么好说的,不过是电磁力驱动的。关键在于“等”字,即振膜两侧同时受电磁力驱动,振膜以推拉方式工作。所以,如果你用的是BTL平衡输出的放大器,双面磁铁的平板耳机,那么恭喜你——你真正实现了耳机系统的“全平衡驱动”。(单面磁铁设计的平板耳机不是等电位单元。)
历史上平板耳机的开山之作,具备了现代高性能平板耳机的所有设计特征。比如1974年上市的FOSTEX T50,虽然不是最早量产的型号,但绝对是影响最深远的型号(强调一下,我说的是T50,不是T50RP,T50RP是2002年发布的,已经更新到MK4了,两台差别巨大)。
T50采用圆形单元,定子板固定的双面Sm-Co磁铁,Kapton薄膜振膜,印刷技术成型的M型平面线圈,配合阻尼材料进行调谐的开放式设计,小开口的圆形耳罩。这些设计有的继承了,有的改进了。下面分别说明它们的设计特点和现代改进方案。
1.细胞形状和人体工程学
耳机单元一定要圆的吗?不一定。
这是典型的刻板印象。AKG K1000的单元是矩形的,但它仍然使用圆形音圈。说到Scan-Speak D2404/552000的高音单元,圆形音圈的印象也被打破了,可以改成椭圆形了。平板耳机中,音圈是铺在振膜上的,所以对单元的形状没有限制,圆形、方形、半圆形都可以,没有任何问题。
但是天马杭空的设计往往意味着制造的困难和各种未知的问题。T50采用圆形外壳,此时配合圆形单元,可以实现振膜面积的最大化,也可以凸显平板耳机振膜大的特点。同时,振膜在一定的张力下被紧紧地固定在框架上,振膜的反复振动必然会造成表面受力不均。这时,圆形单元也有一些优点。
这种想法符合大多数玩家和厂商的认知,但问题就出在这个“大隔膜”上。振膜越大,单元和腔体越大,然后耳机越重,戴着越不舒服。因此,一些制造商修改了传统的设计,如耳形单元和矩形单元。
同为“非圆形单元”,他们的设计思路不一样。同为“非圆形单元”,它们的设计思想是不同的。
一种思路比较直白,耳形腔符合人体工程学吧?最大隔膜面积,对吗?那很简单。该单元也可以制成耳朵形状。除了必要的结构部分,所有其他部分都覆盖着隔膜。不过请注意,“有效”的振膜部分其实没那么大。中间有线圈和磁铁的部分是电磁力驱动,周围没有线圈和磁铁的部分只是跟随振动。
于是就有了另一种设计,丹·克拉克音响、AUDEZE等厂商的矩形单元。他们的思路大致可以描述为:只要有效振动的部分,排除结构件的位置,排除耳罩覆盖的位置,剩下的用线圈和磁铁覆盖。
2.定子板和强磁体
扁平耳机具有夹层结构。磁体固定在振动膜两侧的结构件上,振动膜夹在它们之间,但是结构件和定子板不是相同的。定子板不仅固定磁铁,而且定向约束磁场。动圈单元也有同样的部件——“极片”(俗称“华丝”)。
理论上,使用定子板可以提高磁场强度约0.1T,代价是声波通过定子板时发生衍射(影响高频)。尤其是钕磁铁广泛应用后,这个磁场强度还不错,有点得不偿失。新设计大多采用非磁性材料,工程塑料是一个很好的常用选择。ZMF·卡尔德拉更“现代”,选择碳纤维板作为该装置的前面板。
结构件的不导磁意味着定子板的磁场约束作用丧失。如何让磁场更集中,更高效的利用?大多数制造商在磁铁的大小、密度和极性上做文章。比如——AUDEZE研发的磁通磁技术,就是指改变磁铁极性取向的设计。LCD-5等新机型进一步采用拼接磁铁。(MEZE宣传的“磁场屏蔽”、“磁性耳罩”、“灵敏度提升”都是通过磁性定子板实现的)
选择钕铁硼磁体非常均匀,一体化钕磁体价格和形状可控(粉末烧结),可批量定制。他们的外貌很容易分辨。因为钕磁容易被空气体中的水蒸气腐蚀,所以必须做表面处理。常见的亮银外观是镀镍的结果。
在讨论单元面板和磁铁的时候,相信大家都熟悉一个名词“玄学”——隐形磁铁,翻译过来就是——减少磁铁/面板对声音的衍射和影响。只要是平板耳机的厂商,都需要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可以举几个例子,比如AUDEZE的FAZOR滤板,ZMF破火山口的梯形磁铁,水于越七星的异形磁铁,它们的作用都差不多,只是处理方式不同。我们可以选择异形磁铁或者单独设计一个波导组件。基本要求是透声面积大于三分之一,磁铁/面板的影响可控。磁铁间距更大,高频相对更平更自然,灵敏度可能略低。厂家在设计机组时,需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
3、薄膜振膜、线圈制造工艺、线圈布局、阻抗3.薄膜隔膜、线圈制造工艺、线圈布局和阻抗
平板耳机的振膜是很有讲究的,首先要轻薄,然后要能承受一定的热量(线圈工作时会发热),要有一定的弹性(能达到较低的F0,满足低频表现),线圈能稳定贴合。
从这些要求来看,T50使用的Kapton膜显然已经过时,这种材料也并不少见。搜索高温胶带,棕色半透明材质是Kapton膜。目前常见的有几种材料——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U(聚氨酯)、PAR(聚芳酯)、PEN(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等等,简而言之——各种聚酯塑料。他们拍的片子比当年的Kapton片子薄多了。
我们来做个参考——STAX SR-009静电耳机的振膜厚度为0.9μm(900nm)。然后,要注意了——静电耳机没有线圈,所以009的振膜有0.9μm厚。但是平板耳机是有线圈的吧?总厚度必须是微米级。这里可以给个大概的参考。主流平板耳机一般在2μm(2000nm)左右,LCD-5和Metropolis是0.5μm,FT5比6微米厚一点..
但不得不说,即使算上线圈,现代平板耳机的振膜厚度也明显小于动圈单元,达到了接近静电耳机的水平。振膜薄意味着可以快速振动,高频响应优秀,这一点从实测中也能看出来。失真低,分裂大大减少,相位一致性也很好。这是科技和供应链的进步,让平板耳机的结构显示出真正的优势,并由此衍生出“平板耳机的技术崇拜”。
我不反对对技术的崇拜,只是有时候要加点钱,不是说用一个平的单位会怎么样。还有“买新不买旧”。即使是多年前的知名车型,现在也不要再折腾了。请相信工业的进步。
另外,最近看到了一个新的玩法——单位——SIVGA P2PRO。通常平板耳机的振膜在外观上是透明的,但P2PRO显示的照片是白色不透明的,推测是在振膜上加了涂层。这种打法在动圈单元上并不稀奇,对于平板耳机来说还是第一次。
线圈制造技术的进步可谓巨大。T50技术类似于PCB,即“薄膜印刷技术”。很经典,现在还有DIY玩家用柔性印刷电路板组装平板单元。但是这种隔膜太厚了。和静电耳机相比,声音完全不一样。
传统工艺大概是这样的——先把塑料膜片和金属导体结合起来,贴上金属箔或者电镀整个表面,再用化学蚀刻或者激光雕刻的方法去掉不需要的部分。现在流行的“纳米半导体工艺”其实用的是深紫外光刻机,可以概括为薄膜印刷+高温电镀,没有化学蚀刻或者激光雕刻的步骤,直接一次成型,精度高很多,所以可以做那种特别薄的线圈,比如唐师傅的超高阻平板单元。
线圈工艺要求厚薄均匀,布线干净,非常依赖供应链和工业技术,但线圈布局、阻抗、匝数都没有一定的规律。
m形布线是经典设计。FOSTEX表示,与螺旋布线相比,它对振膜的控制更好。这里很明显可以看到一个磁图。磁铁并排放置,两块磁铁的空间隙处磁力较强。线圈穿过它,缠绕起来形成一条M形线。
螺旋布线的磁体布局与此不同。雅马哈等日本厂商一直坚持从当年的YH-1到现在的YH-5000SE的螺旋布线。然后,在两个meze精英之间有一个特殊的杂交情况,磁铁和线圈分布在不同的区域。
在M形布线的基础上,具体的线圈布局可以进一步分为两派——线圈遍布膜片,只在有效部位布置线圈。
这里有很多新的概念,比如线圈被膜片包裹的设计。水于越称之为“FDT全能驾驶技术”,线圈的设计只安排在有效部分。起初,它被称为“浮动线”。关于这个问题,我从另一个角度考虑。振膜材料是各种聚酯塑料,导体材料是金属箔。他们的特点肯定不一样。那么,在线圈遍布振膜的设计中,振膜的整体一致性可能更好?深渊1266的振膜是这样的,无效部分也用金属箔覆盖,可能是这方面的考虑。
阻抗完全不用纠结,灵敏度是关键,只要有一个强大的放大器,就不是阻抗高低的问题。此外,与动圈式耳机不同,缠绕式音圈是感应式的。平板耳机的平面线圈类似于纯电阻负载,短粗线圈做低阻,细长线圈做高阻。
低电阻要求放大器跟上瞬时电流,而高电阻要求更高的驱动电压。计算机要做到这两点并不难。如果非要玩便携设备,就不要选阻抗太低的。现在的便携设备高压输出很简单,但是很难保持大电流。机器过热,电源限流等问题很好理解吧?关于放大器的选择和判断,后面会结合具体产品进行分析和介绍。
线圈的材质不用担心,金属导体的成本厂家也不差。即使是贵金属,二次回收也不是新闻。
因为铝的密度小且足够轻,所以铝线圈被广泛使用。镀铜铝线圈在动圈耳机中很常见。纯银或银合金也是常见的高导电性材料。纯金的导电性不是很高,但是音色很特别。高级MC唱头用纯金丝缠绕线圈,就是特别的音色。但是黄金密度大,比较重,与平板耳机振膜薄的要求相悖。
厂家在选择盘管材料时需要综合考虑,肯定有成本因素,但对于良品率低的平板机组来说,总是“比材料贵”。成本省在哪里不重要,隔膜钱省不下来。毕竟磁铁拉裆灵敏度顶多低,在塑料外壳上喷个漂亮的漆面也没什么大问题,除了振膜,实在不行。
三、振膜褶皱的由来及耳机寿命的判断
其实早期的平板耳机没有振膜折叠的麻烦。T50用的Kapton膜虽然不够薄,但是足够结实,耐高温。隔膜折叠有三种原因:
隔膜本身变形;
单元支撑结构变形;
隔膜上的应力不平衡。
这些原因还可以再往下分,比如振膜变形。可能是线圈被大功率驱动加热,振膜受热变形。这个问题可能发生在被猛烈驱动过的平板耳机上。也可能是气压不平衡,导致隔膜起皱。这种问题通常出现在耳罩气密性较高的耳机、完全没有孔的皮质耳罩,以及佩戴耳机时快速粗暴地摘下或从外部挤压的耳机,都可能导致振膜起皱,严重时甚至导致振膜破裂。(更换第三方耳罩时,还需要注意的是,耳罩的气密性越高,取下时就越要注意小心处理,静电耳机也是一样。)
机组支撑结构变形可能是由于结构设计不合理造成的。因为磁铁的磁极相对放置,所以固定磁铁的前后面板总是受力。框架强度不够、固定方式不合理等因素会导致支撑结构变形,甚至会导致振膜框架变形,因此振膜会起皱。这个问题没有解决办法,换耳机也没用。
膜片的应力不平衡可分为两类。第一,有些厂商追求更低的F0,希望达到更好的低频性能。但是振膜不够薄,弹性也不够好,所以振膜只能松散的固定,使用一段时间后很容易使振膜起皱。解决办法只能是“下一个”。另一方面,耳机单元随着使用时间逐渐老化,但振膜的老化变形不可能全部同步,所以出现了应力不平衡的现象。这个问题根据不同的线圈布局有不同的表现,有的很明显,有的不明显,这个问题也是无解的,但是自然老化造成的隔膜褶皱一般不会有明显的影响。
如何判断膈肌褶皱的影响?
很简单。首先,声音是不是偏了或者断了。其次,当你摘下耳机时,是否能听到振膜褶皱处发出的异响,一种类似塑料袋碰撞的噪音?如果能听到,那就准备返厂维修,否则不要管。
很多人也会纠结振膜的褶皱和耳机寿命的关系。
这个问题我特意咨询了厂家,得到的答复是我们不必太在意,可以以跑偏、断音、异响作为判断标准。
高分子振膜在现代工艺下的耐用性是没有问题的(静电耳机最怕受潮,电容麦克风也是),但是因为振膜是运动部件,反复振动后老化是正常的,老化往往是不均匀的。换句话说,平板耳机有轻微的振膜褶皱是可以接受的,动圈单元也会老化,但不像振膜褶皱那样肉眼可见。其实磨合(burn-in)就是新的电声产品快速老化进入稳定状态。
损坏的原因要么是设计不当,要么是使用不当(比如大功率音圈过热)。有些平板耳机的灵敏度确实低,但这并不代表它们的承载能力足够高,也不代表暴力输出就能拯救劣质耳机。其他的像“小心轻放,头发没干的时候不要听耳机,不要用水以外的溶剂擦拭耳机”是几乎所有HiFi耳机的共同要求,这里就不赘述了。
四、耳罩的可玩性和折腾的意义
耳罩是平板耳机调音的重要手段,也是玩家唯一可以自行操作的调音手段。
我知道有朋友一定会提到“换线”。多声道多单元耳塞我不反对换线,平板耳机就不一样了。如前所述,平板耳机类似于纯电阻负载。在实际使用中,大部分都是由内阻较低的放大器驱动。这时候耳机线带来的容性负载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远没有耳罩的影响和提升大(有些特殊的线,比如JPS的铝合金耳机线,叫音染,带来的是差异,不是提升)。
你为什么扔耳罩?这要从平板耳机的设计说起——平板耳机的主流是开放式设计,开放程度普遍较高。这个东西看起来有点可笑,但理论上确实有道理。平板耳机的振膜较薄且尺寸较大,相应地,后腔结构引起的气流反射和扰动会对声音产生影响。我们可以参考X9000的设计,它的一个重要改进是背部结构和防护网倾斜一定角度,以减少这种冲击。这和动圈耳机的腔体调音不一样(也有平板耳机是打阻尼调音的,比如丹·克拉克音响和ZMF,后面会单独讨论),但是后面的腔体可以这么整,前面怎么办?你不能丢了耳罩。
所以这耳罩还得用,但T50那种小开孔的薄耳罩肯定不行了,目前主流选择是——大开孔耳罩,采用较厚且不对称的设计提高佩戴舒适性、支撑性、气密性,通过材料组合和部分打孔进行细节微调。这方面的例子非常多,不光有原厂选配件,还有ZMF这样的第三方大厂。接下来具体说一说我是怎么折腾耳罩的。所以耳罩还是要用的,但是开口小的T50薄耳罩肯定不行。目前主流的选择是使用大开口的耳罩,提高佩戴舒适性、支撑性和气密性,通过材料组合和局部打孔进行细节微调。这方面的例子很多,不仅有原厂配件,还有ZMF等第三方厂商。接下来我就具体说说我是怎么折腾耳罩的。
先说前提条件。什么样的耳机需要更换?
动圈耳机中,HD 600耳罩塌陷变形后,HD 800耳罩老化、压扁、脱落后,必须更换耳罩(HD 660S2也建议更换,至少用原厂的老版本)。
不改就不行了。耳罩不会夹住耳机,不仅会漏风,还会让单元离耳朵更近。那声音肯定是不对的。如果放任不管,滤音棉会被耳朵磨坏,最后两个都得换。当然,这些耳机已经上市很久了,淘宝上也有很多便宜的选择。选择ZMF有两个原因——人造麂皮材质和原厂差不多但耐用度好很多;ZMF填充的Visco海绵回弹性和支撑力明显比原厂好。
唯一需要注意的是,小羊皮版的声音和原厂的差别很大。如果不想对声音有大的改变,可以选择有孔或无孔的麂皮。声音更清晰一点,整体风格一致。
如果说动圈耳机的耳罩变化更多的是功能性的话,那么平板耳机的原因有很多。
因为平板耳机一般比较重,所以耳罩的气密性、形状、支撑都很重要。气密性不够,就会漏水。一旦低频漏气,我就拉裤裆。我给你看一张图——我自己测试的FT5频响。先说清楚,这是我的漏风测试结果。并不是FT5的低频有问题。这是为什么呢?我用的测试头有点大,FT5是自适应头束。结果就是有一点漏风。一旦有漏气,低频是这样的。你可以去看看别人测试的频响。低频明显和我的不一样。
然后换不同材料的耳罩也不一样,麂皮绒、蛋白皮、小羊皮、牛皮软硬不一样,与人脸的贴合程度就有差异,再算上是否打孔的区别,同一只平板耳机有不同的低频评价是很正常。(附一张ZMF Caldera搭配皮质耳罩和麂皮绒耳罩的频响图,能看出区别,听起来区别就更大了,我也做了个云试听)然后不同材质的耳罩是不一样的。麂皮、蛋白皮、小羊皮、牛皮的硬度不同,与人脸的贴合程度也不同。算上是否打孔的区别,同一个平板耳机低频评价不同是正常的。(附上ZMF考尔德拉带皮质耳罩和麂皮耳罩的频响图。你可以看到区别,听起来更不一样。还做了云试镜。)
形状和支撑有些抽象。简单来说,耳罩的不对称形状不仅可以提高气密性,还可以使耳机单元与耳朵形成适当的夹角,减少耳朵反射等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
这还是有点难以理解,对吧?为什么要有夹角?伙计,照照镜子。你的耳朵不是平行的吗?耳机里有很多这样的设计,比如Baya T1,森海塞尔HD 800,单元都是固定角度的。平板耳机很难在单元上做出这样的倾斜角度,但可以通过“一边厚一边薄”的不对称耳罩来实现。
然后,耳机单元和耳朵之间最好有一定的距离。为什么HD 800的声场很大?原因之一是耳机单元没有附在耳朵上。而且平板单元贴耳朵太近的声音很不舒服。声场打不开,高频就容易变尖,低频就漏一点。这个耳机绝对会刺激到你。为了验证这一点,我给天堂和大都会换了ZMF卡尔德拉耳罩(打孔麂皮版),在这方面的表现是不一样的。
有了以上的解释,相信大致明确了平板耳机折腾耳罩的重要性。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同一个制造商,如ZMF,有这么多规格的耳罩?
很简单。每个人的耳朵角度大小都不一样,你得多准备几个。如果你问我推荐什么,我觉得应该从卡尔德拉和BOKEH开始,选一个。
这两个耳罩是一样的形状和类型,不同的是BOKEH略薄。都是采用双层填充设计,底部是凝胶,上层是慢回弹海绵,非常有支撑力,形状不对称,脸颊最薄,下背骨凹陷处最厚,保证舒适性和气密性,不用纠结效果不佳的问题。
其他款就是开口大小的差别和两边的高度差(戴上后角度不一样)。内部填充材料均为Visco海绵,简单总结如下:
耳罩两侧的厚度差:Ori>Auteur,Eikon>Caldera,UNI>BOKEH,BE2>Verite。
内部开口宽度:火山口、BOKEH、Auteur、BE2、VERITE > UNI > EIKON、Ori。
材料方面,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吸声和反射。打孔麂皮更自然,打孔小羊皮更现代张扬,不拘一格可以尝试混合材质(混搭,麂皮+小羊皮)。我带耳罩玩更方便。他家的选择很简单。破火山口穿孔麂皮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HIFIMAN玩家可以考虑尝试打孔小羊皮(灵敏度其实会略有变化,毕竟气密性提高了)。
结尾结局
本文提到的这些东西,大部分都是概念性的,但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平板耳机,是怎么回事,祛魅之后才能谈怎么玩。
文章中虽然提到了一些具体型号,但声音描述基本没有。关于这个问题,我会在下一篇文章里把耳机和功放结合起来,从电声学的角度讲一下对音源和功放的要求,和平板耳机的搭配,云视听,以及我认为比较好的平板耳机的技术解读和主观评价。
本内容是参加“夏季挑战”征文活动,分享你的夏季作息,看谁的夏季过得最好,赢取大量现金和20000金币!查看详情→
标签: 耳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