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秦Pro新能源302万辆销量背后动力与脆弱解析

访客 新能源 4.5K+
比亚迪"皇冠下"揭示了销售奇迹背后的力量和脆弱性。本文对比亚迪302万辆年销量进行深入剖析,发现其成功并非偶然,而是由一系列精心策划的战略、精良的技术和卓越的营销组合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市场份额角度看,比亚迪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据领先地位,显示出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即使在销量上取得了显著成就,比亚迪的产品质量、性能和服务水平也不能完全保证消费者满意。这要求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不能忽视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提升。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企业也需要不断适应市场变化,提高创新能力,以保持竞争优势。,,比亚迪"皇冠下"的崛起不仅揭示了成功的秘诀,也提出了企业发展的挑战。只有通过持续改进和创新,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

在经历了“其他的山在天空下都显得矮子。”,比亚迪真正的对手毕竟是自己。

如果要评选2023年度车企,比亚迪不可忽视。

2023年,比亚迪销量302.4万辆,同比增长61.8%。这个数字不仅让比亚迪成为世界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冠军,还成功跻身全球汽车销量前十榜单第九名,这是中国汽车工业70年发展的历史性时刻。

如果有人在两三年前对你宣称,自己的品牌可以超越“南北大众”夺得国内销量冠军,跻身世界前十,你可能会觉得他说的是不切实际的梦想。然而,比亚迪的崛起让这一切成为了现实。

回顾2021年,比亚迪全年销量仅为74万辆;2022年,销量已经飙升至186万辆。2023年,比亚迪销量突破300万辆,不断刷新中国汽车市场销售纪录。

比亚迪被视为“下一个大众”。它的制胜之道是什么?比亚迪的“皇冠”下隐藏着怎样的危机和挑战?

20 万以下的「王者」

从全年销量结构来看,比亚迪的“海洋”和“王朝”系列几乎垄断了整体销量,达到近290万辆,无疑是销量支柱。

但两个系列有明显区别:王朝系列年销量超过149万辆,同比增长31.8%,虽然增速可观,但明显低于比亚迪整体销量增速;海洋系列也凭借不错的产品力翻身。2023年销量138.29万辆,同比增长96.54%。

从自行车的价格来看,比亚迪目前专注于20万元以下的整车市场。SDIC证券的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1-11月,比亚迪在10-15万元和15-20万元价格区间排名第一,市场份额分别为11.6%和20.2%,优势明显。

比亚迪秦加DM-i冠军版才是真正的销量冠军|比亚迪

在20万以下市场,比亚迪不断用低价和降价策略挤压原本属于合资燃油车的市场。

2023年初,比亚迪采取“油电同价”策略,推出起步价仅为9.98万元的冠军版秦加DM-i,将插电式混动车推向10万元以下市场,吸引了众多原本瞄准燃油车的消费者。从销售数据来看,效果是惊人的& mdash& mdash比亚迪秦系列2023年销量超过48万辆,占比亚迪王朝近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

虽然比亚迪20万以上的销量占比并不高,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已经站稳了脚跟。作为比亚迪第一款扭转品牌形象的车型,韩目前月销近2万辆,唐月销1万多辆,给合资燃油车带来了很大的竞争压力。

除此之外,均价超过41万的腾势D9去年共销售11.9万辆,夺得2023年中国市场全品类MPV销量冠军,打破合资品牌20多年的垄断。

仰望U8活动现场|仰望

最有意思的是,售价110万元的旺旺U8,12月销量1593辆。虽然后续趋势仍需进一步观察,但这一成绩意味着比亚迪在超豪华市场布局上有所建树。

在产品结构上,比亚迪的混动产品和纯电动产品是“五五开”。2023年,比亚迪销售纯电动汽车157.48万辆,混合动力新能源汽车143.81万辆,同比增速分别为72.84%和51.98%。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情况与国内新能源行业的整体趋势不同。中汽协数据显示,2023年1-11月,混合动力汽车销量达到243.9万辆,同比增长83.5%,纯电动汽车销量为586万辆,同比增长23.6%。简单来说,纯电动汽车的销量大于混合动力汽车,比例约为2: 1,但混合动力产品的销量增速快于纯电动产品。

成王之路

公司的发展是与时代的“二重奏”。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从2009年起步,经过近12年,普及率从零逐步提升到5.8%(2021年)。

但谁也没想到,新能源市场情绪被点燃:2021年和2022年,新能源乘用车普及率激增至14.8%和27.6%,2023年达到35%。洪水般的爆炸速度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就连坚定看好新能源的蔚来创始人李斌也曾直言,新能源来得比我预期的要早。

面对这一巨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比亚迪是当时唯一做好准备的车企。在产品、渠道、供应链上做好充分准备,同时保持技术和成本的核心。所以比亚迪成功占据了最大的市场份额,遥遥领先于曾经的竞争对手。

比亚迪韩DM-i冠军版|比亚迪

技术优势

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曾说,“我先做工程师,再做企业家”。他致力于建立比亚迪独特的工程师文化,强调技术第一,以创新为导向,因此享有“技术狂人”的美誉。这也成为了比亚迪的底色。

比亚迪2021年逆袭的关键在于其在混动市场的爆发。尤其是2021年下半年推出的全新“DM-i”系列产品,凭借1000公里以上续航里程、百公里耗电4L等强大的产品实力,在行驶性能、油耗、续航里程等方面成功超越传统燃油车。

在纯电领域,e3.0平台采用8合1动力总成、CTB技术、800V高压平台等前沿技术,实现整车架构的平台化和核心模块的集成,进一步降低成本,增强产品实力。

成本优势

与其他中外车企高比例外购零部件的做法不同,比亚迪反其道而行之,独立生产至少70%的零部件,形成了独特的垂直供应链体系。目前,比亚迪仍然控制着电池、电机、汽车电子、模具、功率半导体和内外装饰等高成本零部件的制造。

比亚迪采用垂直整合模式,类似于福特早期的做法,成功掌握了关键零部件的控制权。尤其是面对2021年芯片短缺、2022年电池涨价等挑战,很多竞争对手受到影响。例如,理想L9因四川缺电而延迟供货,蔚来ET7因压铸零件短缺而影响交货进度。但比亚迪凭借垂直整合能力抢占了市场份额。

同时,比亚迪还通过半自动设备和人工的结合,实现了成本的降低和效益的提高。到2021年,比亚迪员工总数仅为28.82万人,到2023年11月,员工总数增至60万人,不仅几乎翻了一番,甚至比年销量1065万辆的丰田还多了近20万人。

依靠更低成本的供应链和制造方式,比亚迪打造了一款极具价格优势的汽车。

产品矩阵的全面覆盖

同时,比亚迪在产品策略上通过庞大的产品矩阵实现了全覆盖。与特斯拉、韦小立等竞争对手相比,其产品集群更大,包括比亚迪(王朝、海洋)、腾势、方程式豹、旺旺品牌等。,覆盖低、中、高端豪华车价位段,形成全方位竞争态势。

腾势D9专注MPV市场|腾势

在插电式和混合动力汽车领域,比亚迪推出了王朝、海洋战舰等多款热销车型,搭载第四代混合动力技术DM-i/DM-p,价格覆盖10-30万元区间。通过实现生命周期成本的优势,它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个强大的燃油汽车的替代品。

在纯电领域,比亚迪推出了元、汉、海豚等热销车型,通过清晰的车型定位,精准把握细分行业的市场需求。腾势系列定位于30-50万元的中高端价格区间,前瞻系列专注于80-150万元的豪华车型,方程式豹则专注于个性化市场。

在这个“快鱼吃慢鱼”的时代,比亚迪巧妙地抓住了机会。凭借20年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积累,成功“吃掉”电气化时代最丰厚的红利,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企业。

​充满挑战的未来

比亚迪这两年之所以实现销量的暴增,主要是抢占了大众、丰田、本田、现代等传统车企的份额,因为这些传统车企在新能源的转型上比较滞后。

接下来,比亚迪的快速增长势头能否延续,或者说能否在新能源革命中继续保持技术和产品的领先地位?这不仅取决于竞争格局,也取决于比亚迪自身能力的提升。

强势玩家进入游戏

目前,华为是汽车行业最受关注的力量。虽然它不直接制造汽车,但它建立了自己的“造车联盟”。该联盟旨在通过协助汽车制造商进行品牌开发和销售,扩大自动驾驶等系统和零部件的供应。目前这个联盟有长安、赛利斯、江淮等。

平安证券的报告认为,短期内,“华为相关车型年销量可能达到100万辆左右”。尽管这低于比亚迪的300万辆,但预计将超过特斯拉在中国大陆的年销量60万辆。

另一方面,随着长安、吉利、长城、奇瑞等传统车企在新能源领域投入资源。这也意味着比亚迪未来将面临越来越多的竞争。以比亚迪宋为例,该车型曾在2022年销售47.88万辆,并在年末保持了200%以上的同比增长。但进入2023年后,宋系列销量迅速下滑,从5月份开始出现同比大幅下滑。

这不是因为质量问题,而是其产品定位遭遇了其他自主车企的激烈竞争。从哈弗骁龙系列,到吉利银河L7,再到长安深蓝S7,在宋系列的基础上进行了配置、内饰、设计的优化。最重要的是,它们的价格比“宋”系列更有竞争力。

补齐智能短板

虽然比亚迪在电动化领域的上半场竞争中是大赢家,但在下半场的智能化布局中仍然落后于竞争对手。

全新M7的成功上市,提高了大众对智能驾驶的认知和接受程度,同时也让消费者更加重视智能因素在购车决策中的地位。同时,Xpeng Motors即将在主流15万元市场推出多款支持高端自动驾驶的车型,可能会给比亚迪的主力产品带来竞争压力。

腾势N7是比亚迪系列中第一款尝试加入高级智能驾驶的车型|腾势

2023年7月,腾势N7上市,比亚迪先进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神之眼”也亮相。基于“上帝之眼”,腾势领航提供了三种智能驾驶辅助平台方案:

标准版搭载Horizon Journey 3芯片,满足基本L2要求;

高速版搭载英伟达的Orin-N芯片,提供高速和高速公路驾驶辅助;

高级版搭载Orin-X芯片和激光雷达,实现城市级无人辅助能力。

腾势N7在大曲率弯道和紧急避障场景下的试驾体验表现出色,但与小鹏、华为等竞争对手相比,其智能驾驶仍处于追赶者的角色。

组织问题

比亚迪的传统优势一方面体现在技术研发上,另一方面在于对项目开发和流程的精准控制,以及对供应链的全面掌控,表现出典型工业制造企业的特征。

然而,随着新能源竞争从电动化向智能化的转变,比亚迪需要实现向科技公司的转型。与传统汽车相比,智能汽车可以为车主提供丰富可感知的价值和全新的驾驶体验。这也意味着,软件和算法逐渐成为汽车企业之间竞争的核心要素,汽车制造的壁垒也从以前的数万个零部件的组装能力,演变为数亿行代码的组合运行能力。

对于传统汽车企业,尤其是比亚迪这样的龙头汽车企业,面临着“老革命遇到新问题”的窘境。工业制造企业和科技公司在管理模式上有很大的不同。如何整合汽车企业的实力和互联网公司的能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虽然比亚迪已经成为国内市值和销量最高的车企,但在新能源汽车革命仍未结束的当下,产品和技术竞争的深层次挑战依然存在,隐含着潜在的变数。比亚迪在这次比赛中还没有完全通过考验。

面对这种情况,比亚迪必须在战略层面找到可行的突破口,弥补现有的差距。否则可能会削弱其行业领先地位。

毕竟铁王座之下,剑如荆棘密。还在变化的汽车行业,看起来就像《权力的游戏》,战争永远不会停止。

标签: 比亚迪 销量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