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的真正竞争对手是谁?

访客 新能源 3.5K+
小米SU7是一款极具竞争力的手机,其强大的摄像头和出色的性能吸引了大量用户关注。与之相比,它最大的竞争对手可能就是苹果iPhone 13系列。尽管两者的价位相差不大,但 iPhone 13系列凭借先进的技术、出色的外观设计以及长久以来的口碑,无疑成为了市场上的有力竞争者。小米SU7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仍需要不断提升自身实力,以满足消费者对高端智能手机的需求。

摘要

对标并超越Model 3是小米SU7开门红的关键。

让大家期待半年后,北京时间3月28日晚,小米汽车首款车型& mdash& mdash小米SU7最后的悬念终于揭晓了。

起售价21.59万元,比雷军一周前在微博中提到并标注的入门级特斯拉Model 3便宜了3万元。另外还有24.59万元的Pro版和29.99万元的Max版。

雷军在发布会后的媒体采访中透露,定价是前一天晚上7点敲定的:

“原来的思路是定在23.9万,顶配35万。」

定价带来最直接的反馈。

当晚,小米公布首轮战绩:4分钟破万;7分钟一定破2万;27分钟,5万单位。

需要注意的是,在这5万台“大单”中,除了5000台限量“创始版”车型外,消费者可以在7天的“犹豫期”内选择更换配置或退款。换句话说,真正准确的首战报告还要一周才能出来。

但是,这样的成绩出现的概率已经超出了雷军和小米之前的预期。

在小米2023年的业绩会上,小米集团总裁兼合伙人陆透露,短期目标是“进入纯电动豪华车前三的产品”& mdash& mdash这是一个模糊的范畴。如果我们把Model 3,极氪001,蔚来ET5/ET5T等分类。归入这一类,估计小米SU7的年目标是6万台左右。

自去年12月28日召开技术大会以来,中国的智能电动车市场也迎来了新一轮的价格战,而小米汽车也一度被认为面临业内众多竞争对手的集体“围堵”。

宣布售价,拿下订单,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接下来,发布会现场坐在台下的雷军和魏晓理、长城和BAIC,将一起面对更真实、更残酷的竞争。

[div]「蔚小理」三家创始人来到现场为小米汽车助阵 | 极客公园[div]

定好参考系,选准目标用户

[div][div]

对于小米来说,大部分消费者最古老、最深刻的认知是10年前以极致性价比进入千家万户的国产智能手机品牌。

某种程度上,这种品牌心态一直延续到现在。所以,当雷军和小米集团高管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小米汽车“可能有点贵”时,我们总能看到这样的调侃:“米粉只是长大了,不是变富了。”

但事实上,小米汽车和众多国产新品牌一起,面临的行业环境和10多年前雷军推出小米手机时本质上是一样的。市场分化有两个层次:一个是同样高品质、高溢价的国际品牌;一类是智能逐渐跟不上时代的廉价产品。

雷军公布小米 SU7标准版 售价 | 图片来源:小米只不过小米销售交付的产品直接从千元机跃升了两个数据量,成为价格近20万的智能电动车。对于任何一个消费品牌来说,这也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虽然雷军一再强调“造车真的很贵”,但要实现第一步的启动和销售目标,在战略和战术上还是要选择一个参照系进行对比,更准确地圈定第一批目标客户。

小米第一辆车的参照系是特斯拉Model 3,在中国一年卖了近15万辆,全球卖了50多万辆。

雷军在发布会上提到的第一类目标用户是“正在看Model 3的消费者”。在官方介绍中,SU7可以提供更好的智能驾驶舱(尤其是语音交互)和智能驾驶体验& mdash& mdash后者其实是特斯拉的优势,但现阶段由于数据收集等复杂原因,特斯拉的智能驾驶相关功能无法在中国落地。

至于价格接近百万的保时捷纯电动轿跑Taycan,小米应该永远不会真的把它当标杆。只是从抗风和美观的角度为后来者做了一个纯电动车外观的参考。要知道,根据相关市场调查,Model 3的用户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外观而买车的。

[div][div]

小米 SU7 首期推出了多达 9 款配色 | 图片来源:小米第二类,小米针对的是传统豪华品牌BBA的“34C”(宝马3系、奥迪4系、奔驰c系)车主。易车研究院数据显示,2021-2026年,中国车市“增换购”趋势明显,增换购主导地位有望上升至80%。小米瞄准了这个能源经济性更好,品牌溢价更低的巨大市场。

智能电动车时代,小米和中国的新势力是否首战告捷,还很难说。但至少从美欧的相应政策可以看出,中国的新生力量已经在产业层面引起了他们的重视。

在消费市场,新品牌也为自己和国内消费者迎来了全新的定价权和选择。从这个角度来看,21.59万的小米和新势力一起,其实已经走向了智能硬件的高性价比2.0时代。

从首日的订单数据来看,这款“比Model 3便宜3万”、拥有“米视界”外观的新车,应该达到了最初的目标。

[div][div]

从拼参数,到拼体验

[div][div]

如果从批判的角度来看小米SU7,该车在智能层面上实现了不错的配置,但确实没有什么“突破性”的创新。

因为单从数据上来看,无论是智能驾驶舱搭载的8295芯片,还是Max版搭载的双Orin X芯片,以及700-830km的CLTC续航,都可以在市面上找到可以媲美甚至超越各个同价位机型的机型。

所以所谓的“没有大的突破”不仅仅是小米汽车现阶段面临的问题,某种程度上也是技术上的局限。

在智能驾驶领域,小米在2023年投入75亿元,组建了超过1000人的研发团队,并在8月提出了在全国开放城市辅助驾驶的目标。尽管如此,我们必须指出,影响智能驾驶的因素不仅仅是人决定的“算法”水平,还受到“计算能力”和“数据”的限制。

[div][div]

小米智驾 Max 版本计划在 8 月开通全国城市 NOA 功能 | 图片来源:小米计算能力方面,如果只看硬件配置的话,小米SU7 Max版搭载了两颗NVIDIA Orin X芯片,车载端的计算能力达到508TOPS,在业界是绝对的对手。但这种计算能力还停留在城市高速NOA、NOA不足的尴尬阶段。

何肖鹏前段时间在中国汽车100委员会上的发言也印证了这一情况:目前城市地区平均百公里接单次数在10次以上,远高于高速智能驾驶百公里接单0.1次的水平,体验并不好。

何认为,目标是在未来18-36个月内,将城区百公里接管数量减少到1个以上& mdash& mdash而这个时间,恰逢英伟达新一代智能驾驶平台Drive Thor的推出。

计算能力需要依靠芯片能力的升级,而数据需要更多实车的积累。

据雷军介绍,小米SU7前期投入测试车辆超过500辆,累计测试数据超过1000万公里。在测试过程中,这是一个非常高的数据,但随着量产车的发布,1000万公里可能只是一天的训练数据。所以在智能驾驶领域的体验也是一个随着数字逐渐提升的过程。

电池领域也是如此。小米SU7有三种不同的电池配置,分别对应73.6kWh磷酸亚铁锂、94.3kWh沈星电池和101kWh麒麟电池。相比其他同级别竞争对手,如Model 3、氪气007、小鹏P7,不同SKU下的续航里程是不一样的。但还是那句话,技术还没到临界点。而且在高度合作的当下,这些数字不会成为某个厂商的竞争优势。

所以,比拼不同温度、路况、驾驶习惯下的续航表现不同,不如比拼实际的用户体验。

真正的核心差异化往往体现在细微之处。在演示萧艾同学上车的语言互动时,萧艾同学多模式展示了他们强大的问答能力和指令执行能力。

不要小看智能语音的功能。某种程度上,它可能定义了未来智能汽车上一种全新的交互模式& mdash& mdash毕竟无论是类似于智能手机的触摸屏操作,还是传统汽车中的物理按键,都需要占据驾驶员的注意力,而语音可能是驾驶时控制汽车最流畅的方式。这也是小米相比传统汽车厂商的优势。

[div][div]

小爱同学展示基于外界环境的多模态感知问答能力 | 图片来源:小米雷军对“从参数到体验”的竞争逻辑并不陌生。小米手机早期凭借高性价比和高参数发展迅速。但当市场逐渐饱和,供应链逐渐成熟,产品用户体验就成了核心竞争力。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市场份额最大的“千元机”越来越少,而旗舰机型越来越多。

[div][div]

开门红了,然后呢?

[div][div]

可惜的是,在这场持续2个多小时的发布会中,雷军竟然几次主动邀请用户进店试驾。

小米前10年,最大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利用互联网销售模式,降低成本,打造价格更低的产品。

汽车行业很难完全复制这种经验。毕竟卖车和卖手机最大的区别在于,用户需要更直观的感受产品,才能支撑远高于数码产品单价的“重”消费决策。

无论是上面提到的智能驾驶舱、智能驾驶、智能语音,还是雷军多次提到的汽车机械能力,这些都不是仅仅通过一场发布会或者媒体的一段试驾视频就能呈现出来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对于买车越来越多的用户来说,油门和刹车踏板的脚感,车辆悬架在平稳转向时提供的支撑,底盘在不同道路上对道路信息的筛选过滤,都是非常主观的感受。

因此,3月28日公布的售价不仅是取得开门红的关键因素,也是未来唯一的关键因素。

雷军之前特意发了一条微博。除了筹备发布会,他还透露了两项重点工作:确定第二批线下销售网络的选址;尽快提高工厂的生产能力,确保提前交货。

[div][div]

小米智能工厂,满产后76秒下线一台整车 | 图片来源:小米前者对应的是零售行业的门店选址逻辑。小米不缺这样的经验。2016年10月,雷军提出了“新零售”的概念,目标是让数码产品以线上线下同价触达更多线下客户。雷军曾在2017年接受采访时表示,小米的年平均效率是27万元/平方米。

后者对应于制造逻辑。小米手机经历了产能危机,但在汽车领域的难度只会更高。雷军在发布会上展示了小米汽车工厂的智能制造能力。这家工厂即将面临9种不同外观颜色和4种内饰颜色的考验& mdash& mdash好在小米汽车好像没有其他友商那么复杂的内饰搭配。毕竟很多配件都是用户可以通过CarIoT手动配置的。

发布会结束后,网上又出了一张小米汽车高级顾问胡正南的截图,称“庆功酒不能喝了”,因为“我已经把我一年的产能都用完了”。可能不是100%真实,但反映了此时市场对小米汽车的情绪:恭喜开门红,接下来迎来一场魔鬼战场。

3年前的3月底,雷军宣布进入了人生中最后一次重要的创业。三年后,他交出了第一份短期答卷。从明天开始,他过去的产品、技术、零售、生产、生态合作的数据还在等待调用和处理。

这个创业就像训练一个复杂的模型,GPU会一直运行下去。

[div][div]

标签: 小米 智能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