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一个月里,特斯拉已经涨价四次。
10 月 27 日,Model Y 高性能版价格上调 1.4 万元 11 月 9 日,Model 3 长续航焕新版价格上调 1500 元,Model Y 长续航版价格上调 2500 元 11 月 14 日,Model 3 焕新版价格上调 1500 元,Model Y 后轮驱动版价格上调 2500 元 11 月 21 日,Model Y 长续航版价格上调 2000 元
算下来,Model Y高性能版涨幅最大,为1.4万元,其次是Model Y长寿命版,涨幅为4500元。其他机型都是1500元到2500元不等的“小打小闹”。最终,特斯拉的两个主要销售车型的价格下跌:
Model 3 焕新版 26.14 万元 Model 3 长续航焕新版 29.74 万元 Model Y 后轮驱动版 26.64 万元 Model Y 长续航版 30.44 万元 Model Y 高性能版 36.39 万元
如此频繁的小幅度调价,在新车价格越来越高的中国市场非常罕见。特斯拉的这一反常行为引起了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试图了解特斯拉屡次涨价的原因。
由于成本上升,3型和Y型汽车本周将涨价。
《证券时报》20日援引特斯拉销售人员的话称,此轮涨价主要有两个原因:生产线压力大,生产成本上升。最后,正如销售人员所说,特斯拉在一周内调整了Model Y长续航版的价格。然而,涨价的浪潮似乎并没有停止。
22日,证券时报再次发布新闻稿,称“前三次调整已完成所有型号的涨价”,21日的这次涨价可能是第二轮的开始。
为什么会上涨?
特斯拉的定价策略一直围绕成本。
第三季度财报显示,由于汽车销售价格下降和成本上升的压力,特斯拉的收入和利润指标均有所下降。总收入同比下降9%,毛利同比下降22%,跌至四年来最低水平。GAAP净利润下滑超过40%。
特斯拉将净利润下滑归因于多种原因。一是工厂升级时利用率不足,导致交付量下降;二是即将发售的Cybertruck运营费用有所增加;此外,特斯拉还在大力投资人工智能。
为了弥补产品力的差距,特斯拉在今年上半年进行了大规模且持久的降价促销。降幅最大的Model Y长寿命版降价高达8.5万元,引起轩然大波——不仅在舆论上,销量也在飙升。
在产品方面,特斯拉在10月份为Model Y带来了小幅升级,在内饰方面增加了多色氛围灯,并在仪表盘和前门面板方面选择了更新的科技织物材料,并以19英寸的双子座轮圈设计更新了外观。
上述一系列原因迫使特斯拉不得不努力挽救红灯的毛利率。
但是,提高自身利润空重新获得价格优势,可能并不是特斯拉的唯一目的。对他们来说,向市场释放涨价信号同样重要。
根据乘联会的数据,10月份特斯拉中国交付了72,115辆新车,与9月份的74,073辆相比下降了2.6%。长期大幅度降价,必然会培养部分消费者的观望心态。用小幅涨价让市场意识到价格翻转,大概是特斯拉的“小心思”之一。销售人员的“不要犹豫赶紧下单”之类的话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证明这一点。
为了“督促”消费者下单,特斯拉最近推出了介绍订单和试驾的优惠活动。
具体来说,12月31日前,通过推荐订购Model Y/S/X并在有效期内提车的用户,可享受1750元尾款抵扣和EAP增强型辅助驾驶系统90天试用。同时,作为裁判的主人,也可以获得7000分;12月1日前,特斯拉车主还可以获得“叠加福利”。每次邀请朋友到店完成试驾,可以获得500积分,最多3次。
在产品定位层面,新推出的Model 3 Huan的价格并没有像市场预期的那样持续降低,反而比老款高出了3万元左右,与Model Y的价格差距被强行缩小。两款车存在一定程度的内部竞争,特斯拉有必要通过提价来重建Model 3的价值感。
从营收、销量、产品来看,特斯拉此轮调价符合商业理性。不过考虑到年底将至,特斯拉可能还有另外一个目的:为“年终促销”做准备。
我愿意在动荡时期再次降低电动车的价格。虽然这会影响毛利率,但我愿意牺牲它来换取销售额的增长。
马斯克曾经这样说过。尽管第三季度的交付量有所下降,但特斯拉2023年的交付目标仍保持在180万辆,这意味着如果要实现这一目标,特斯拉第四季度的交付量将接近47.6万辆。
降价是特斯拉拉动销量的一贯杀手锏。
为什么能涨?
特斯拉灵活的定价策略与其直销模式直接相关,与传统车企采用的经销商模式有本质区别。
20世纪初,一辆普通汽车的价格是3000多美元,而普通美国家庭的年收入只有500美元左右。因此,汽车只是富人的玩具。
直到福特推出了t型车。
1908年10月,福特T型车正式推向市场,除去车顶和挡风玻璃的基本款,起步价仅为850美元。次年,福特也推出了平顶车型,价格降至550美元,真正使汽车进入寻常百姓家。
T型车相对较低的价格归功于大规模流水线生产体系的建立。福特通过精细化的分工和流水化的作业,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有效地缩小了产品质量的差异,从而构建了一个规范高效的生产体系。
生产问题解决了,接下来要考虑的是如何把车卖出去。美国幅员辽阔,如果福特直接卖给各地消费者,运输和仓储成本极高。最后,他们决定引入独立的区域经销商,并允许他们在指定区域分销和零售汽车。同时,福特还在全美各地设立了零部件中心,维修效率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随后,在福特、通用等企业的推动下,经销商模式逐渐成为整个行业的主流销售模式。上世纪90年代,迎来汽车市场高速增长期的中国,也开始流行能够有效结合金融、保险、二手车等业务的经销商模式。
在汽车领域,经销商就像是连接主机厂和终端消费者的桥梁。他们利用自身的财力和渠道资源,完成产业链的衔接,协助OEM厂商平衡供需,扩大品牌销售的覆盖面,挖掘更多的潜在用户。
然而,经销商模式也有其缺点——漫长的销售链使得定价不太明确。
长期以来,传统汽车行业奉行的是经销商模式,使得主机厂、区域代理商、终端门店形成了完整而复杂的销售管道。汽车从工厂下线,由代理商运输,最后交付给消费者。
问题是产品的终端价格需要考虑到各个环节的成本。面对经销商报出的价格,消费者很难判断价格的合理性。不透明的价格体系鼓励消费者观望。特斯拉采取的直营模式,价格透明,不会出现“一店一价一车”的情况。通过直营模式,特斯拉可以为车主降低三大成本:购车成本、使用成本和时间成本。
消费者买车不用到处比价,车企对市场的反应也更及时。特斯拉试水成功后,“魏小利”乃至一些转型中的传统车企开始走直营之路。
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直销。
汽车制造是典型的重资产行业,现金流的运作对企业至关重要,而直营模式会占用汽车企业大量的流动资金。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很好的销量,不能及时获得外部输血,很有可能因为短期资金链断裂而破产。
与厂家独立销售相比,引入经销商可以分散经营风险。厂商虽然让出了一部分利润,但是换来了更稳定的现金流。
经销商和厂商并存的格局已经形成多年,但直销模式正在冲击传统框架。短期来看,经销商仍有很多可以提供的。毕竟,他们建造了汽车工业的最后一英里。
但是在电气化和智能化的浪潮下,直营和代理、自营和授权也会像一轮又一轮的控价一样找到新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