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音乐学院
哈尔滨音乐学院是黑龙江省唯一独立设置的公办本科艺术类高校,也是全国独立设置的十一所专业音乐学院之一,作为黑龙江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学院依托哈尔滨对俄地缘优势及深厚的音乐文化传统,秉承国际化、高水平的办学定位,致力于培养“品德优良、专业优秀、气质优雅”的高水平音乐人才。学院以“高位起步、精英培养、尖端打造、特色发展”为办学理念,凝练“致乐崇德”的院训,形成了“攻坚克难、奋发进取、甘于奉献、敢创新路”的建院精神,目标是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等音乐学府。
校史与历年大事
哈尔滨音乐学院的成立源于2013年11月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的战略构想。2015年9月,学院通过教育部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的考察评估。2016年3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建立哈尔滨音乐学院,同年9月,黑龙江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发文批准成立。2016年10月,学院党委正式成立,标志着学院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2019年5月,学院荣获“黑龙江省高校系统文明校园”荣誉称号,2021年11月,学院再次荣获“高校系统文明校园(标兵)”称号。2024年5月,学院荣获“黑龙江省五一劳动奖状”,进一步彰显了学院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卓越贡献。
特色专业与学科建设
哈尔滨音乐学院设有艺术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音乐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均获批黑龙江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并入选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创新工程学科项目。学院设置音乐表演、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艺术管理、舞蹈表演5个本科专业,涵盖美声唱法、民族声乐演唱、西洋管弦演奏、民族管弦演奏、钢琴演奏、音乐学理论、作曲、指挥、艺术管理、舞蹈表演10个专业方向。学院依托声乐歌剧系、民族声乐系、管弦系、民乐系、钢琴系、音乐学系、作曲系、艺术学系8个本科教学系开展教学和人才培养。
就业情况
哈尔滨音乐学院自建院以来,已培养毕业生1092人,其中本科生649人,硕士研究生388人,博士研究生55人。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就业方向涵盖国内外知名乐团、音乐院校、文化机构以及自主创业等。学院与哈尔滨大剧院、哈尔滨交响乐团、黑龙江省演艺集团等多家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习和就业机会。此外,学院还通过国际交流项目,帮助毕业生拓展海外就业市场,部分毕业生已成功进入俄罗斯、德国、美国等国家的知名音乐机构工作。
师资力量
学院按照结构优化、素质一流、中俄合璧的要求,组建了一支德艺双馨、结构优化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教师162人,其中俄籍教师8人,博士生导师16人,硕士生导师73人,教授33人,副教授28人,博士50人,硕士105人。学院全职引进著名胡琴表演艺术家宋飞担任院长,著名音乐学家杨燕迪、钢琴家元杰任教。此外,学院还聘任了著名胡琴演奏家姜克美、小提琴家杨晓宇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特聘教授。
校园建设与设施
哈尔滨音乐学院坐落在黑龙江省省会哈尔滨市松北区学子街3179号,占地面积21.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学院主楼、音乐厅、图书馆、实训楼等主体建筑具有鲜明的俄罗斯建筑艺术风格,兼具美感与实用功能。学院拥有342架施坦威钢琴,成为国内首个全施坦威钢琴音乐学院。此外,学院还设有可容纳近700人的音乐厅、300平方米的录音棚、智慧教室、琴房等设施,全面满足师生教学、排练、演出需求。
国际合作与交流
哈尔滨音乐学院坚持国际化办学,以俄罗斯圣彼得堡音乐学院为合作主体,聘请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原院长冈特瓦尔格为名誉院长,推进中俄联合人才培养方案。学院与俄罗斯、白俄罗斯、德国、西班牙、芬兰、日本、韩国等25所国际知名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牵头组建“中俄音乐联盟”,开展外籍专家音乐会、大师班等百余场活动,实现常态化国际交流互动。
学术研究与艺术实践
学院设立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东北亚音乐文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等高层次科研平台,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文旅部项目3项,省级科研项目162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95篇。学院重视艺术实践,与哈尔滨大剧院、哈尔滨交响乐团等多家单位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师生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节目演出和录制,在国内外著名艺术殿堂成功举办音乐会。
社会服务与文化贡献
哈尔滨音乐学院自觉承担服务地方音乐文化事业的职责,每年举办高雅艺术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等公益演出30余场,承办“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专场演出,参与“哈尔滨音乐比赛”“勋菲尔德弦乐比赛”等大型国际音乐赛事。学院还推出50余部原创音乐作品,多次获国家级、省级奖项,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未来,哈尔滨音乐学院将继续以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培养国际化高水平音乐人才、探求音乐艺术新知、传承中外优秀文化为宗旨,力争成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等音乐学府,成为国际“音乐之城”哈尔滨的代表符号和中俄音乐文化交流合作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