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师范学院

默默网 院校库 2025-09-08 1 0

商丘师范学院坐落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商丘市。商丘不仅是殷商文化的发源地,华商之都,孔子祖籍,庄子故里,更是北宋四大书院之首——应天书院的诞生地。学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05年创办的“归德府中学堂”,1945年正式成立为河南省立商丘师范学校,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普通本科高校。

近年来,学校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传承应天书院千年古韵,秉承“应天归德 智圆行方”的校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稳规模、调结构、提质量、强特色、上水平”的总体发展思路,推进“十大工程”,打造省、校、院三级重点学科体系,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学校荣获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重点支持院校、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项目高校、省“十四五”重点建设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省智慧教学示范校、省国际化特色高校、省文明校园标兵、省基层党组织建设先进单位等30多项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

校史与历年大事

商丘师范学院的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05年创办的“归德府中学堂”,1945年正式成立为河南省立商丘师范学校。2000年,学校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普通本科高校,开启了新的发展篇章。2010年,学校成为河南省首批“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试点高校。2015年,学校获批为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项目高校。2020年,学校成功入选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重点支持院校,标志着学校在教师教育领域的领先地位。

特色专业

商丘师范学院以教师教育为特色,同时发展了多个应用型专业群。学校设有“教师教育、化学与生物工程技术、文化创意、城乡建设与人居环境服务、信息与先进制造配套服务、商务服务”六大应用型专业群。其中,国家级一流专业和特色专业4个,省级B类专业和一流专业16个。学校的化学与生物工程技术专业在省内享有盛誉,文化创意专业则在国内外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上屡获好评。

就业情况

商丘师范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的就业工作,积极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合作,推进校市融合“5211”工程,与商丘市共建“5个院”“2个中心”“1个环学校创新创业产业带”“1个附属学校教育集团”。学校与130余家行业企业共建合作发展联盟,完成校企合作项目1675项,到账经费达3.4亿元。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主要就业领域包括教育、信息技术、文化创意、现代医药等。

创新驱动与科研水平

学校实施项目带动、平台打造、团队培育等科研工作一揽子计划,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157项,省厅级科研平台29个,省厅级科研创新团队项目12项,省厅级人才项目22项。在阿尔兹海默症早期诊断,朝天椒、黑猪新品种培育,绿色替抗饲料新品种、新能源电池研发等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校市融合与服务社会

学校推进校市融合“5211”工程,与商丘市共建“5个院”“2个中心”“1个环学校创新创业产业带”“1个附属学校教育集团”。华商学院“企业家大讲堂”已成为市校合作培训名牌。实施科教融合“十百千万”工程,与十个产业集聚区和产业园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与百家企业建立长期紧密合作关系,开展千个校企合作项目,组织万名师生进企业参与研发服务。

文创赋能与办学特色

学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深入挖掘殷商文化、庄子与道家文化、应天书院文化等,与商丘市委宣传部联合出版“文化商丘”大型丛书,获批“明清商丘宋氏家族文学研究”等省部级以上社科基金30余项。拍摄《游商丘古都城,读华夏文明史》8集专题片、《黄河之旅》《中原红色之旅》等系列短视频,新华网、央视网、学习强国总平台等中央媒体予以播发。完成汉王陵景区业态规划与改造提升等60多项地方文旅项目。“庄子漆艺”“宋城皮雕”“归德木雕”“梁园扎染”等文创产品,在省内外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上广受好评,尤其是漆画创作在国内名列前茅。

人才强校与师资力量

学校实施教师队伍建设强基工程,出台高层次人才分类引进政策,建立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机制、高层次人才分类评价体系、专业技术人员校内职级体系,入选省优秀专家、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省“四个一批”人才、中原英才计划等30余人,获批河南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培育杰出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12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57人,高级职称教师476人。

党建引领与发展合力

学校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廉政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构建“1+4”基层党建工作体系,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品牌化。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凝聚全校师生的智慧和力量,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回首过去,成就鼓舞人心;展望未来,目标激人奋进。面对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学校将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心系“省之要者”,全面提升办学核心竞争力、区域贡献力、社会影响力,为早日建成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