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体育学院
成都体育学院作为原国家体育总局直属的六所体育院校之一,现为四川省与国家体育总局共建院校,是国内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体育院校之一。学校本部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区,毗邻闻名中外的历史名胜武侯祠,地理位置优越,文化底蕴深厚。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9300余人,博士与硕士研究生1300余人,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研究生教育为辅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校史与办学特色
成都体育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42年的四川省立体育专科学校,建校初期即确立了“国民体格之强弱,关系国家民族之盛衰存亡至深且巨”的办学理念。1950年,学校更名为成都体育专科学校;1953年全建制转为西南体育学院,成为新中国重点建设的六大体育院校之一;1956年正式更名为成都体育学院。1957年,学校开始体育教育本科教育;1958年,在时任国家体委主任贺龙元帅的关怀下,学校创建了全国首家体育医院;1960年,运动保健系成立;1962年,学校成立了国内首个专门从事体育史研究的机构——体育史研究室,开启了体育史研究的先河。20世纪五六十年代,学校形成了中医骨伤科学和武术两门优势特色学科,被贺龙元帅誉为成都体育学院的“两枝花”。
改革开放后,学校倡导“勤学苦练、又红又专”的学风,强化“一专多能”人才培养规格与定位,并积极开展体育新学科研究。20世纪八九十年代,学校编撰出版了《现代体育科学丛书》,至今仍有广泛影响。进入新世纪,学校抢抓高等教育扩招机遇,顺应国家体育事业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积极拓展学科布局,实现了从单一学科向多学科的跨越。
特色专业与学科优势
成都体育学院以“以体为本,体医渗透、体文结合”为办学特色,拥有多个特色专业和优势学科。学校现有22个本科专业,跨教育学、医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历史学等7大学科门类。其中,体育学和运动医学为四川省“双一流”建设学科,中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入选教育部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体育教育专业为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此外,学校还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乒乓球》和7部“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师资力量与科研成果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各类在岗教职工12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600余人,高级职称近280人。学校培养了一大批杰出师资,如著名武术家、中医骨伤郑氏学派创始人郑怀贤教授,著名体育史专家周西宽教授等。学校还拥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国家体育总局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等各类专家112人次。
在科研方面,学校近年来承担了1400余项科研项目,其中国家级项目62项,省部级项目300余项。学校建有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等多个科研平台,并编辑出版《成都体育学院学报》等高水平学术刊物。
人才培养与就业优势
成都体育学院坚持“德育为先、一专多能、通专结合、全面发展”的育人思路,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办学77年来,学校已培养了6万余名毕业生,其中包括我军军事体能训练奠基人孙学川少将和奥运帆板冠军殷剑等杰出校友。学校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全国举重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全国武术套路青少年培训基地等,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水平竞技人才和优秀后备人才的任务。
在就业方面,成都体育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常年保持在90%以上,就业领域涵盖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体育管理、运动医学、新闻传播等多个领域。学校与国内外多家知名企业和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习和就业机会。此外,学校还通过举办各类招聘会、就业指导讲座等活动,帮助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
对外交流与合作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美国、英国、爱尔兰、丹麦、澳大利亚、泰国等20个国家和地区的30余所大学及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并与多所世界知名大学构建了“2+2”“3+1”和“3+1+1”学士、硕士学位学生联合培养体系。学校是教育部批准的具有招收华侨、港澳台地区学生资格的高等院校,国际化办学水平不断提升。
总的来说,成都体育学院凭借其悠久的办学历史、鲜明的办学特色、雄厚的师资力量和显著的人才培养成效,已成为国内体育教育领域的领军院校之一,为国家体育事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