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航海学院
广州航海学院,作为华南地区唯一一所独立建制并被国际海事组织认可的海事本科院校,自1964年创立以来,始终秉承“勤学、善思、厚德、求新”的校训精神,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航海和交通领域专业人才。学校现有黄埔、琶洲两个校区,分别坐落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溯源地扶胥古港(今黄埔区)和黄埔古港(今海珠区),是广东省首届“文明校园”单位、广东省绿色学校、广东省“冲补强”计划“强特色”建设高校、广东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64年,当时由于海上运输及抗美援越的需要,根据李先念副总理的批示精神,交通运输部创办了面向南海、保障运输的广州海运学校。改革开放后,学校经历了多次合并与升格,1981年广州水运工业学校并入,1992年与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广州航海分部合并组成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2002年广州航务工程学校并入,2013年成功升格本科,更名为广州航海学院。2018年,广东省委明确以广州航海学院为基础筹建广州交通大学,2021年广州市提出加快建设广州交通大学,打造高水平有特色的应用型大学,2024年学校进一步明确以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和筹建广州交通大学为“双引擎”,开启了高质量发展的全新篇章。
广州航海学院以航海技术、轮机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交通运输、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等5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为特色,同时拥有船舶与海洋工程、交通运输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3个省级重点学科。学校坚持“突出海洋特色的大交通”的学科布局,大力发展与现代交通产业需求相契合的特色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工科,全力向海挺进、向陆拓展、向空探索、实现“海、陆、空”协同发展。
在就业方面,广州航海学院的毕业生遍布华南地区航运、港口、航道、物流、海事等部门,成为行业领袖、技术骨干和管理精英。学校培养的大批优秀的船长、轮机长,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和“王牌轮机长”、“金锚奖”等荣誉称号多项。校友们在港珠澳大桥、南海填岛、一带一路等国内外重大工程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校培育的物流人才在广东物流行业的占比达七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贡献了澎湃的广航力量。
学校汇聚创新资源,激发创新动能,面向全球多元引才聚才,以人才建设助推科研水平跃升。近五年,累计引进高水平领军人才、知名专家学者、中青年拔尖人才等各级各类高层次人才近300人,实现人才规模、水平、结构、质量等方面的全面跃升。学校现有专任教师711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360人,占比50.6%;博士学历人员285人,占比40.1%;具有海外学历人才135人,占比18.9%。
广州航海学院坚持开放办学,“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积极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宽度和广度,助推国际化教育持续纵深发展。学校是GlobalMET(环球航海教育与培训协会)、AMETIAP(亚太航海院校联合会)、HKSOA(香港船东会)、GISU(广州国际友城大学联盟)会员,与悉尼科技大学、纽约州立大学海事学院、英国思克莱德大学等30多所国外知名院校建立了密切的交流合作关系,现有经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教育项目2个,中外本硕联合培养项目4个。
在新的历史发展起点上,广州航海学院将继续秉承“勤学、善思、厚德、求新”的校训精神,以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和筹建广州交通大学为“双引擎”,向着“具有航海特色的一流交通大学”目标奋勇前进,为推动交通强国、海洋强国、教育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广航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