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交通大学
重庆交通大学是一所交通特色鲜明、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其历史可追溯至1951年。当时,为响应毛主席的号召,邓小平主持的西南军政委员会创办了西南交通专科学校,旨在为修建康藏公路和建设大西南培养专业人才。1960年,学校更名为重庆交通学院,并逐步吸纳了成都工学院土木系、四川冶金学院冶金系、武汉水运学院水工系等优质教育资源。2000年,学校由交通部划转重庆市管理,成为省部共建高校。2006年,学校正式更名为重庆交通大学,并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学校现有南岸、科学城两个校区,占地近2900亩,固定资产总值达44亿元,各类仪器设备总值7.8亿元,校舍建筑面积95万平方米。学校拥有1个国家级和6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图书馆馆藏文献441.55万册,其中纸质文献232.05万册,电子图书209.5万册。此外,学校还购有SCI、EI、Elsevier、CNKI、万方、维普等中外文数据库50余个,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
师资力量方面,学校现有教职工2210人,其中专任教师1648人,高级职称教师约900人。学校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各类高层次人才200余人次。此外,学校还聘请了多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一大批业界精英担任特聘或兼职教授,进一步提升了教学和科研水平。
学科专业方面,学校现有土木工程、水利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学校获批重庆市3个市级一流学科、16个市级重点学科,智能交通、智慧城市,智能建造、智能水利4个市级“人工智能+”学科群。特色专业包括土木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交通运输等国家特色专业,以及水利水电工程等7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
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不断创新,健全完善教育教学协同联动机制,拓展实践平台,凸显“交通+”培养特色,打造“创新创业园”,开办茅以升班、英才班、卓越工程师班等实验班。现有全日制在校生3万余名,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连年位居市内同类同层次院校前列,学校入选首批“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和首批“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科技创新方面,学校拥有山区桥梁及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内河航道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交通土建工程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级重点科研平台,48个省部级科研平台,20余个研发机构。学校在山区交通基础设施、寒区工程、冻土生态航道等领域取得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成果,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17项,省部级及学会科技奖励600余项。
国际交流合作方面,学校与30余个国家近100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发起成立了“一带一路”中(国)波(兰)大学联盟,并在非洲贝宁和美国华盛顿开办孔子学院。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和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委托培养院校,来华留学生规模约600人次/年,留学生毕业后主要进入工程、信息、商贸和教育等行业发展,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和肯定。
党建引领方面,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学校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并入选创建全国文明校园先进学校。
面向未来,重庆交通大学将秉承“明德行远、交通天下”校训,弘扬“甘当路石、进无止境”办学传统,立足西部,面向全国,争创一流,努力建设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国内知名,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大学,为交通运输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