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简称“西电”)是一所以电子与信息学科为特色,工、理、管、文、经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直属教育部。学校目前拥有南、北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3944.8亩,校舍建筑面积154.03万平方米。作为中国电子与信息领域的领军高校,西电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尤其在通信、雷达、网络安全等领域具有显著优势。
校史与红色根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前身是1931年诞生于江西瑞金的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无线电学校,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亲手创建的我党我军第一所工程技术学校,延续着中国高校最长的红色根脉。学校历经多次迁址,先后在江西瑞金、陕西延安、河北获鹿、河北张家口等地办学,1958年迁至陕西西安,1960年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电信工程学院(简称“西军电”),1966年转为地方建制,1988年定名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毛泽东同志曾三次为学校题词:“你们是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艰苦朴素”,这些题词至今仍是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精神指引。
学科建设与科研成就
西电在电子与信息学科领域开创了多项国内第一,包括第一部气象雷达、第一套流星余迹通讯系统、第一台可编程雷达信号处理机等。学校1959年被确定为全国20所重点大学之一,1998年入选国家“211工程”,2011年成为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2017年和2022年连续两轮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学校设有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7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3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6个本科专业。
学校在科研领域成果丰硕,现建有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13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81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基地,以及69个校企联合实验室。近年来,学校在通信、雷达、微波天线、电子对抗、计算机、微电子、网络安全、人工智能等领域形成明显科研优势,牵头承担了一批国家重大重点项目,产出的标志性成果广泛应用于北斗、天眼、嫦娥、天问等国家重大工程。
特色专业与人才培养
西电的特色专业包括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安全、微电子学等,其中信息与通信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学校设有1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5门国家级一流课程,以及6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学校还获批国家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等国家级特色人才培养平台。
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近年来学生在各类国家级、省级学科和科技竞赛中获奖6000余项,学科竞赛成绩稳居全国前列。在8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赛中共获18金,连续6次摘取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最高奖,8次获得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3次捧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嵌入式系统专题邀请赛最高奖“英特尔杯”。
就业情况与校友成就
西电的毕业生就业率常年保持在95%以上,研究生就业率更是高达99%,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学校多次荣获全国高校“就业最佳典范奖”“年度就业最受欢迎奖”等荣誉。毕业生主要进入通信、电子、互联网、航空航天等国家重点行业领域,就业单位包括华为、中兴、中国电科、中国航天等知名企业。建校以来,学校累计为国家输送了34万余名优秀人才,培养了众多院士、将军、航天总师、技术骨干和创业先锋,形成了以“院士校友多、将军校友多、航天总师多、所长总工多、创业英雄多”著称的“西电现象”。
师资力量与国际合作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700余人,其中博士生导师800余人、硕士生导师1900余人。学校汇聚了3位两院院士、5位外国科学院院士,以及一大批国家级和省部级人才。学校坚持开放融合、协同发展战略,与42个国家和地区的188所知名高校签署了校际合作交流协议,与海外知名高校、跨国公司等建立了67个联合实验室。学校还与德国法兰克福高等研究院成立“西电-法兰克福高等研究院中德联合研究中心”,并在德国、多米尼克、马来西亚建有3所孔子学院(课堂)。
未来展望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将继续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办学宗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教育质量,致力于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为国家电子与信息领域的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