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一加原定于10月30日在纽约举行新品发布会,带来新一代一加6T手机。然而,恰巧在一加宣布这个日期的几天后,苹果也宣布要在同一天举行新品发布会,带来新的iPad和MacBook系列。
当时经过深思熟虑,我决定提前一天召开发布会,改在10月29日,以免和苹果撞期。
如果你搜索关键词“一加,苹果死机”,你会看到一加的运气似乎总是不太好,经常和苹果的发布会发生死机(不过这个也可以赞一下,一加猜测苹果发布会的时间真的很准),相关推荐中可能还有其他品牌和苹果的发布会发生碰撞。
以前大家的做法都是避之不及,顺其自然。毕竟和苹果新品同一天发布,造成了没人会讨论你新品的舆论环境。产品发布当天就失去了人气,以后卖起来更是难上加难。
但这一次不同。昨天是苹果iPhone 13系列发布会的前一天。那一天,你可以看到好几个品牌都发布了自己新品的消息。大家不再害怕苹果带来的威慑感,而是试图从苹果产生的热度中分一杯羹。甚至在发布会之后,他们继续坚守新iPhone的热度,在各个方面形成包围攻击。
它还是一个苹果。为什么以前要躲,现在要蹭?
大人,因为时代变了。
在国产手机发展的初级阶段,几乎没有人没有抄袭过iPhone。当他们不知道自己的路该怎么走的时候,沿着别人已经走过的路去尝试,是最保险的办法。虽然他们的口碑可能不太好,但对于那些买不起iPhone又渴望拥有iPhone体验的人来说,这并不是一个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很多国产品牌前期都有这种情况。到了后期,只要他们愿意改变,在设计和自己的产品上做出标志性的改进,大家都会接受,并夸浪子回头金不换。
现在每个国产手机品牌都有自己的独门绝技。vivo的微云台+云台镜头模组,蔡司和自研的V1芯片,OPPO的ColorOS+Find系列,普及到千元机的65W快充机型,小米的Android Light+极速纪念版机型,自研的C1芯片,华为短短几个月就能获得1亿鸿蒙系统用户。这些成就在2018年将是不可想象的。
也正是这些国产品牌在各方面的努力,给了大家坚持新iPhone的勇气。
另一方面,从iPhone X开始的每一年,新iPhone升级的内容都非常有限。我们都说iPhone发布会手机圈的春晚真的很像。1983年,央视举办了第一届春晚,在人们缺乏娱乐活动的时候,新颖的形式和各种闻所未闻的节目片段向全中国人民展示了电视节目的可能性,也带动了其他后续节目的出现。
现在的情况是,春晚只是打开电视的一个常规动作。它在那里有声音是好的,但真正的内容却没有那么多人关心。
因为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地方电视节目和民间相声团体,而那些可能更可乐。
品牌越高,要求越多,卡的越紧。手机上很多成熟的解决方案,苹果从来没有采用过。人们都说苹果是那种只有在完全安全的情况下才会在产品中加入这种功能的公司,但如快充、高屏刷屏、侧面指纹识别,哪个不成熟?
这些功能就像央视春晚节目一样,都要审核。我们都认为是可以的,可以通过的。可以在iPhone上添加。你应该尊重民意。你要快点加,但是苹果会告诉你不急,不急,等等,等等。
有人说苹果在挤牙膏。每次它给你一点点升级,都会让你开心兴奋很久。不能一下子把保留的东西都拿出来,不然后续怎么办?这也像春晚的审计,在小剧场和很多场合被验证了无数次。只要你能在春晚上再表演一遍,全国人民都会兴高采烈地再讨论一遍这个节目的内容,就好像你从来没看过一样,好像得到了顶级公司的认可。
这几年每次新iPhone发布,都有人说苹果不行,只能靠软件留住用户。其实除了软件,iPhone用它从iPhone 4时代的属性留住了用户:新机荣耀感。
如果我们从小学买了新书包或者新铅笔,用的时候都会有这种感觉。如果有小伙伴围过来问这个东西多少钱,我们用起来有什么感觉,那么作为持有者,我们可以没完没了地给你讲它的来龙去脉。我们小的时候没钱,长大了有工资。这就是iPhone的感觉。
以前除了科技媒体和从业者,还有很多人会在9月的凌晨看苹果发布会,然后第一时间下单。但现在他们身边能看到的最常见的一句话就是“我先睡了,醒来看看选哪个颜色”。作为科技圈的春晚,苹果发布会吸引的熬夜观看的用户越来越少,用户对新iPhone的关注点也只是增加了哪个辨识度最高的配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