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运营商都有通信套餐,价格分多个档位,包含不同的流量和语音时长。一般我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套餐。
近日,人民日报发文称,用户隔三差五就能接到营销电话,对方推荐客户升级套餐,对新增费用只字不提,甚至只字不提。
而且有些“免费流”套餐名不副实,有欺诈嫌疑。这类产品的宣传语言和资费规则存在“言语陷阱”,会用小字写一些限制条件。
所谓“免流量”不是指不消耗流量,也不是指涉案手机程序可以使用一定量的“专属流量”。一旦流量消费超限,将按照套餐外流量计费。
还有换包的套路。比如升级套餐一般只需要一个电话,降档需要我去营业厅,这是为了保护用户的权益。
有网友表示,之前是18元/月的套餐,但被营销客服频繁致电,最终升级为78元/月。当他们询问客服是否可以降到18元/月时,被告知不能降级,必须去营业厅解约才能更改。
对此,人民日报发文指出,更换升级套餐容易,降档难,存在人为障碍。很多消费者都遇到过购买套餐被误导、费尽心思换套餐等烦恼。
读者呼吁相关部门在加强监管的同时,注意提醒和引导消费者。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