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PO
FindN2系列发布后,OPPO产品创新团队负责人李明阳和OPPO Find [/div] N系列产品经理周一宝就新机产品功能和产品定义的讨论进行了集体采访。以下是部分问答。
媒体:我之前用过所有的折叠屏。本来以为这个铰链的平整度不会再提高了,但是大大小小的折叠用了很久,几乎可以和第一天一样平整了。想听听大家讲讲铰链部分是如何克服这些看似不可能的点,能够达到这样的平面度。
李明阳:有几项核心技术可以让这种小型折叠更加顺畅。第一个是第二代铰链。这个铰链本身我们有很多核心技术,会让它更流畅。
第二个技术是屏幕下面其实还有一层支撑钢板。这层材料本身有一个非常核心的技术,就是H型网状结构。这种技术比例不同,深浅不一,影响整个屏幕的平整度。
第三,我们屏幕表面有一层超薄玻璃叫UTG科技,是折叠屏手机最早的厂商之一。在这三项技术的加持下,现阶段折痕相对较好。
媒体:副屏会对其他第三方应用开放吗?
周怡宝:我们会和主流三方以一对一深度定制的形式合作。未来是否会开放接口也在不断探索中。目前主要是深度合作和定制。
媒体:我记得OPPO披露过滚动屏的产品。现在它的进展如何?
李明阳:我们在概念机的基础上迭代了几代,但感觉离用户想要的产品价值还有一点距离。希望我们的产品拿出来会很惊艳。
媒体:小折叠内屏是三星的E6吗?
周一宝:小折叠内屏是三星的E6屏,我们很早就和三星联合定制了。而且还是120Hz
LTPO高屏。
媒体:小折叠为什么用天机9000+芯片?
李明阳:选择天脊9000+主要是因为它的续航能力。我们有一个与核心供应商的联合团队,一起解决关键问题,只是为了耐力。目前综合测算,用电能效比符合用户预期。
媒体:新铰链和屏幕的维护成本会不会大增?
李明阳:维护费用没有增加。反而大大减少了。
媒体:以前一些厂商做的小折叠屏手机普遍存在屏幕易磨损的问题。比如用了一年,体验就没那么好了。不知道OPPO在这方面有没有做什么优化?
李明阳:我们的第二代铰链把折叠次数从20万次提高到了40万次,按照一天100次计算,相当于弯了11年。同时,我们经受了高温和低温的双重考验。最高温度50度,最低零下20度10万次。我们希望通过一些极其严谨的实验来打消用户的疑虑。
媒体:如何看待折叠屏手机和直板电脑并存的未来市场状态?
周怡宝:我们认为会长期共存。至于折叠屏的未来发展,可以参考
的海外情况。海外出货的折叠屏手机有几千万,小折叠和大折叠的比例是2: 1。当然,在中国,我们大折的整体会比小折多很多,相信未来比例会逐渐走向1: 1。
媒体:另外,OPPO小折叠屏背后是否有联合计划?
李明阳:关于合资计划,我们一直在考虑,但还没有最终确定。
媒体:OPPO的Filp外屏交互是基于现有的Android生态系统开发的。其他厂商的外屏直接基于Android生态系统,可以运行所有Android应用。不知道Filp是需要自我适配,还是基于Android生态系统开发。其他应用也能在Android上运行吗?
周怡宝:我们对外屏的定义不是小手机,而是基于Android生态系统的外屏卡。我们希望带给用户的是轻交互和体验,让日常琐碎的事情可以在外屏上完成,也就是马上离开的行为。
如果是沉浸式体验,用户肯定会用大屏,因为用户没有理由用小屏而不是大屏来体验一个功能。我们不认为外屏一定会往全功能方向走,我觉得这个方向是错的。
媒体:你用Filp的时候,一键把二维码扔到外屏的功能,推送和展示的功能,对于制作三键状态栏是无效的吧?
周一宝:我们的三大金刚界面也有俯卧撑入口,但是比较深,后面会继续优化。
媒体:OPPO去年推出了第一款折叠屏手机,这是一个黄金比例。今年还在继续。小折叠屏的造型现在确实比较稳定。经过差不多一年的爆发式发展,现在有没有共识?
李明阳:目前各厂商都在做他们认为用户需要的东西,但是我觉得随着折叠屏市场的不断发展,用户对产品的使用反馈会越来越多,最终它会有一些维度,可能会根据目标用户的满意度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