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中的神器,如何避免相机抖动

访客 3C数码 7.6K+
了解,相机防抖是为了保护拍摄照片时的照片不受到剧烈震动的影响。它能减少画面抖动,提升整体图像质量。

这么多相机,也许,你有没有想过这些问题...

是哪个5轴防抖?

上三脚架/稳定器需要关闭防抖吗?

所有品牌相机的防抖是统一标准吗?

什么是协同防抖?

哪个防抖相机更强?

2024年,相机的机身防抖基本是标配,相机爱好者(粉丝)经常会为不同机身的防抖性能争论不休。我们今天就试着为你解答以上五个问题。

防抖基础知识

简单点说吧,暂时跳过功能和基本原理,直接从结论和效用的角度来解释。

防抖的工作原理

奥林巴斯的机身防抖是公认的好,所以我们引用奥巴的机身防抖图来配合说明。其实机身防抖的基本方法就是依靠传感器CMOS反向位移来抵消人手持相机时的轻微抖动。

CMOS的位移主要依靠周围的磁性元件来控制强磁体向各个方向运动。这个方向由相机中的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角速度传感器接收到的数据输出,由匹配镜头焦距的处理器计算出来。

视频防抖vs照片防抖

相机的防抖功能可以用来拍照片或者视频,但实际上照片和视频的防抖模式是很不一样的!

对于拍照来说,“准”是最重要的。

“精度”是指相机需要对检测到的抖动非常精确地控制CMOS传感器的位移。在快门打开的时间内,尽可能完全抵消相机运动引起的视角变化,防止画面被烧坏。

对于拍摄视频来说,能否“流畅校正相机抖动”是关键。

为了达到“平滑”的防抖效果,相机需要结合当前运动的实时状态,不是完全抵消抖动,而是合理化这个画面的运动,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控制过程。所以经常会发现,同一个相机在视频和图片拍摄中,防抖效果可能完全不同。

通过下面的传感器防抖示意图,可以观察五轴防抖的五轴。传感器沿横向X轴左右移动,沿垂直Y轴上下移动,沿X轴上下倾斜,沿Y轴左右倾斜,沿光轴方向旋转到Z轴的传感器平面。

图中的x、Y、俯仰、偏航、横滚对应以上五个轴。

高级知识:

有些朋友可能会好奇:为什么现在的传感器没有前后Z轴防抖来补6轴防抖?

那是因为人手持相机的时候,抖动频率其实很低,一般是1-3Hz,然后这个程度的抖动幅度也很小。这五个方向的抖动解决后,至少可以保证画面少糊。不过光轴方向的前后移动还是人手控制比较好,某些情况可以利用镜头的对焦模块进行一定程度的预校正,只有在细节极其敏感或者景深极其浅的拍摄中才会出现问题,比如特殊的微距摄影。

不过也许未来的相机也会在这方面进行改进,实现更好的6轴防抖~

防抖的适用场景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相机防抖的发展主要是基于手持场景下的稳定性,更极端的,主要是静止不动时使用。所以在行走等较大晃动下不能很好的保持稳定。毕竟这已经超出了防抖的范畴。不过我们前面也提到了,视频下面其实也有相应的解决方案。毕竟不是追求绝对的稳定,而是追求更流畅的透视运动。在这个前提下,各家也有自己的方法,让画面看起来更“符合需要”。

然后就是第一个问题,三脚架上需要关闭防抖吗?

先说结论:如果你的相机不支持自动检测“相机是否在三脚架上或处于稳定状态”,那么关闭防抖可能是更好的选择。如果使用支持自动检测的相机,比如富士和松下,大多数情况下不需要关闭防抖。

上一段小狗加了很多属性,大家可能觉得很别扭,但这是一个比较严谨的回答。其实在三脚架本身足够稳定的情况下,开关是否防抖不是大问题;但是,比如在路上的立交桥、轨道交通站等地方,还是会有一些振动——而且这种振动属于更高频率的振动。这种振动与相机设置为手持时的振动频率相差很大,甚至超过10Hz。这时候相机的防抖系统在这里往往起不到太大的作用,如果不特别优化的话甚至有可能起到相反的效果。

比如我们在拍摄固定场景的延时摄影序列时,通常需要主动关闭防抖,否则在其他外力(风、地面震动等)的作用下。),开启防抖可能会导致画面变形。

所以如果你不确定自己的相机是否在这方面做了优化,但是又非常担心当前画面的质量,那么关闭防抖是最保险的办法。但是一定要记得拍完就打开~小狗有时候会不打开,会导致拍不好。所以小狗自己一般都是一直开着的。那么在稳定器上也是这样吗?答案是否定的,恰恰相反,稳定器上的振动频率和三脚架上的完全不同。毕竟是一个人拿着的,所以其实更贴近人体。而且稳定器更多的是关于视频拍摄,而此时“流畅度”大于“精度和稳定性”,所以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在稳定器上关闭防抖。防抖的分类方法

目前,防抖级别由日本相机成像设备工业协会(CIPA)标准认证和制定。为了摸清整体防抖分级情况,小狗专门研究了CIPA防抖测试标准。

测试的一些基本条件(简单翻译:抖动测试专用标准、专用振动台和专用测量软件)

至于以上内容,你只需要知道,这是一个只针对“照片稳定性”的测试标准,并且与测试中使用的焦距有很强的相关性。一旦偏离焦距,结果很可能与测试评级完全不同。

另外,即使在测试焦距下,不同的环境也会对防抖水平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比如这个级别就不适合长曝光拍摄。比如相机用1/8s不防抖,就能让画面清晰。如果加上8级防抖,理论上可以拍出稳定的32秒长曝光画面(8级代表8级进光,包括1/8s、1/4s、1/2s、1s、2s、4s、8s、16s、32s 8级),但是小狗是这么想的。

综上所述,结论是

① CIPA防抖等级参考即可。

(2)一定要看清测试病灶断面。

③视频防抖的水平和这个测试无关。

什么是协同防抖

正如puppy刚才提到的,目前相机的防抖主要是针对手持状态下的拍摄。只需给相机输入相应的镜头焦距,相机就可以计算出相应的参数,控制防抖组件,达到稳定画面的目的。镜头防抖就是在镜头中有相应的传感器来控制镜头组件的平移,改变光路来控制防抖。如果机身和镜头的防抖不能同步数据,可能会适得其反。

一般来说,机身中平移图像传感器的防抖机构对于广角或近似焦距的抖动补偿效果较好,而镜头中的光学防抖机构对于长焦的补偿效果更好。松下或佳能等厂商将机身防抖和镜头光学防抖结合起来进行协同防抖,在不同焦距下都能起到很好的抖动补偿效果。

图为镜头防抖带来的演示。

这里补充一点。第一,协同防抖不一定会提高防抖级别的最高标称数,但这种协同确实有效果——因为没有协同防抖,肯定达不到最高数。

比如佳能的EOS R5、R3等机型,在不防抖的情况下搭配一定的定焦就能达到8级防抖,而搭配其他焦距的镜头可能需要协同防抖才能达到8级,而即使协同防抖,在某些焦距上也未必能达到8级。

比如RF85mm F1.2 L USM等一些镜头没有配备光学防抖时,相机机身防抖可以直接达到最高8级的抖动补偿效果。但在使用镜头时,如RF24-105mm F4 L是USM,如果只有机身防抖或镜头防抖,105mm端只会有5级抖动,机身防抖可以在高性能DIGIC X数字图像处理器对陀螺传感器的信号处理下配合镜头光学防抖。

相机防抖哪个好?

这个问题没有绝对的答案,但我们需要确认几个大前提——

①边框越小,防抖效果越好。

②每英寸像素越低,防抖效果越好。

③相机镜头的软硬件越先进,防抖效果越好。

相机的画幅较小,在防抖组件补偿距离相同的情况下,可以带来更大比例的位移,抵消更多抖动带来的影响,所以小画幅的机械防抖更好,这也是为什么4/3画幅相机普遍防抖性能优异的原因。

每英寸像素

摄像头每寸像素越高,各方面要求就越高。可能在2400万像素的时候,轻微抖动小于1个像素,在6100万像素的时候,已经超过1个像素了。结果是,同样放大100%的情况下,照片在2400万像素看起来非常清晰,而在6100万像素就不那么清晰了。当然也可以理解为抖动导致的模糊一直存在,只是这种模糊效果是2400万像素拍不出来的。

软硬件先进程度

现在所有品牌都加入了自己的新防抖技术,至少在数字上,他们已经将相机防抖级别“刷”到了CIPA 8或7级。

比如松下的4/3画幅相机,一开始防抖表现非常好,现在这种表现延续到了全画幅相机,尤其是在视频防抖方面。相信松下用户会有很深的感受。

索尼也从α7R V开始更新了新的防抖系统,也提升到了8级防抖。相比之前,效果也很显著,还是很优秀的水平。富士的X系统机身也普遍配备了防抖系统,还可以配合很多变焦镜头进行防抖;在GFX系统上,较大的中画幅传感器也有不错的防抖效果。其他品牌的小狗我就不一一列举了。事实上,他们都没有做得更糟。我唯一需要期待的就是以后6轴机里谁能做防抖,国产相机出来后怎么做等等~

你觉得哪个防抖好?可以在评论区分享一下自己“最稳”的经验,看看谁更好~

标签: 防抖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