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和高通之间的爱恨纠葛始于双方争夺专利权的纠纷,最终导致了两家公司走向破裂,并失去了对全球移动通信市场的控制权。这场看似爱恨交织的斗争,实则揭示了科技行业竞争的残酷本质。历史总是充满转折,高通最终凭借其强大的研发能力和市场策略,成功挽回了失去的市场份额,重新回到了全球移动通信行业的领先地位。这不仅是科技产业的发展历程,也是商业策略、企业伦理和市场动态之间复杂微妙相互作用的结果。
高通今天在2024年第一次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苹果已经将与高通的调制解调器芯片(基带芯片)许可协议延长至2027年3月。
买下英特尔的基带部门已经六年了,但我还是要捏着鼻子和高通合作到2027年。苹果自研基带屡战屡败,颇令人意外。
但是基带芯片的研发门槛确实比预想的要高很多,要考虑的因素包括专利、功耗、速度、成本,甚至卫星通信等新的技术要求。
单从专利角度来看,基带芯片不仅要支持5G,还要在后向兼容上支持4G、3G等主流网络,探索5.5G(5G-A)甚至6G等未来解决方案,还要支持全球网络标准,满足全球不同运营商的网络需求,这就需要基带厂商拥有非常庞大的专利储备。
主流基带制造商,如高通、联发科、三星和华为,自2G时代以来一直在积累技术和专利。苹果想要进入这个领域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专利壁垒。
另外,苹果的SoC设计能力确实可以称得上当代最强,但是基带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和SoC的共同点很少。苹果成熟的芯片设计能力无法在该领域投入使用。
新闻中,苹果自研基带流产,原因是速度慢、易发热、电路板过大,甚至占据了iPhone一半的面积,根本无法使用。
苹果自研基带是为了降低成本,不是为了摆脱瓶颈,经济效益排第一。自主研发的基带成本高,性能差,不如买高通的。
既然如此,为什么苹果还要研究自己的头铁?
这个不复杂,有一些历史原因,但主要是成本问题。
最早,英飞凌垄断了iPhone的基带,直到iPhone 4时代,都是由高通和英飞凌提供。
为了垄断苹果的大腿,从iPhone 4S开始,高通每年支付10亿美元,获得了苹果基带的独家供应权。
对于苹果来说,高通基带性能更好,频段更全面,加上高通补贴10亿元抵消基带的成本,没有理由不成交。即使在高通收费也是鸡贼,基带芯片本身就是一个价格,使用基带还要支付每部iPhone价格5%的专利授权费,也就是俗称的“高通税”。
当时这笔交易没有任何问题,但在那之后,iPhone的销量和价格开始暴涨。
iPhone 4S的销量几乎翻了一番,从iPhone 4的3900万部增长到7200万部。此后一直保持在十亿美元级别。再加上越来越高的价格,苹果支付了远远超出其想象的“高通税”。
尤其是iPhone 6 & iPhone 6 Plus的销量达到了2.3亿部,是iPhone 4的近6倍,平均售价接近翻倍。
但高通支付的独家费用仍然是固定的10亿美元。
撒谎赚钱,高通爽,苹果自然不高兴。
接替乔布斯执掌苹果的库克曾斥责高通抽取版税的模式完全错误。
这时,收购了苹果原基带供应商英飞凌的英特尔找到了门,与对高通不满的库克一拍即合。
于是,苹果和英特尔开始了基带方面的合作。
在iPhone 7上,苹果引入了英特尔基带,并停止了高通的专利授权费,与高通彻底撕破脸。
高通也停止支付10亿美元的专利费,开始了与苹果的专利战。
专利战甚至影响到了肯德基。苹果公司的代理律师将高通的政策比作拒绝向顾客出售翅桶的肯德基:“你必须去另一个名为肯德基炸鸡授权的柜台,支付‘品尝授权费’,他们才会向你出售炸鸡。”
高通认为iPhone上涨了1000美元,所以付给自己13美元是合适的。如果iPhone的手机很容易掉,那么iPhone就不值钱了,这是高通的功劳,不是苹果的。
这张嘴枪,一打就是三年。
直到2019年5G换代,海思和高通才早早拿下5G技术,开始量产5G手机。但是Intel的基带被卡住了,坏不了,导致同代iPhone 11还是4G网络。
大家一定还记得当时一些苹果粉丝的豪言壮语:5G不成熟,浪费电,iPhone不需要不成熟的技术。
但真正的原因是英特尔这个“猪队友”被拖垮了。
眼里焦虑的苹果迫于压力,只能在A13芯片天下无敌的情况下找高通负荆请罪。
幸运的是,在高通生活并不容易。面对联发科和海斯分别在低端市场和高端市场的竞争,关心起来有点困难。
很快,双方达成共识,就专利权问题再次和解合作,但只是一次,“高通税”还是收了,但10亿的专利费没了。
仅在2022年,苹果向高通缴纳的“高通税”就高达90亿美元——约为高通收入的五分之一。
虽然苹果收购了英特尔的基带部门,但是自研基带从2023年推迟到2027年。只能说前路漫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