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内卷化的趋势与原因探讨

访客 3C数码 3.5K+
是的,中国汽车行业正经历了一场由内部竞争引起的过度竞争,导致价格战和市场份额下降,进入了一个所谓的“内卷化”阶段。在这种情况下,情绪管理可能无法解决问题,需要寻找更根本的解决方案来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

摘要:摆事实,讲道理,而不是宣泄情绪近期,一篇题为“中国汽车向何处去”的文章在汽车圈内广泛传播,再次引爆了关于中国汽车是否陷入“内卷”的大讨论。

中国汽车内卷化的趋势与原因探讨

本文为“2024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开幕式演讲实录。作者直接批评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各种“内卷化”现象:内卷化成本、内卷化技术、内卷化资金、内卷化用户、内卷化关系、内卷化舆论等。

但这些言论也引发了不少争议。批评者认为,这篇文章更像是在输出情绪,而不是在讲述事实、出示证据,而且几乎都在影射一家公司——比亚迪。

例如,文章称,一些企业利用国家对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补贴政策,“打破中国汽车的生态平衡,试图一举取得领先地位”,被认为“不值得尊重”。

但实际上,国家对于补贴政策的标准是固定的,不会向个别企业倾斜。目前比亚迪在国内插电市场占有较大份额,主要是因为比亚迪最早投入插电市场,并长期坚持插电系统的研发。但文章认为这种努力打破了“中国汽车的生态平衡”,“不值得尊重”。

努力是一种原罪。这种观点使得这篇文章被很多从业者认为是“发泄情绪”而非价值输出。文章似乎把中国车企面临的所有问题都归结于“内卷化”。比如针对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加征关税政策,作者也认为是内卷化的结果:“行业竞争太激烈了,如果我们卷入其中,就会堵住自己的全球化之路。”

中国汽车内卷化的趋势与原因探讨

但事实上,无论是欧盟关于加征关税政策的官方声明,还是相关企业随后的回应,都没有提到“内卷化”这个关键词,而是聚焦于“反补贴”和“贸易保护主义”。把增税归咎于中国的企业内卷化,确实有失偏颇。

这并不是“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第一次引发争议。公开资料显示,论坛主办方为《汽车商业评论杂志》,法人单位为“北京推手力广告有限公司”,并非官方背景。论坛使用“中国”一词,也存在合规风险。2023年8月,中共中央宣传部、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十个部门联合发文,要求加强论坛活动的规范管理,明确提出论坛活动“不得随意冠以‘中国’、‘中国’”。

回到事件发言本身,看似在攻击内卷,其实是在攻击比亚迪。主办方和比亚迪之间可能有多年的恩怨。早在2016年,《汽车商业评论》就发表了道歉声明。声明称,作者因散布“太原出租车司机被比亚迪电动车电死”的不实信息,向比亚迪道歉。

中国汽车内卷化的趋势与原因探讨

此后,比亚迪几乎没有一款车型出现在《汽车商业评论》的“轩辕奖”和“金萱奖”名单中。甚至近两年比亚迪秦、宋等车型销量大幅上升,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但相关车型并未上市,甚至引发了对这些奖项可信度的质疑。

目前中国汽车工业是否陷入了内卷化?内卷化会对汽车行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已经成为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在2024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上,吉利李书福认为内卷化是“好事也是坏事”——如果说公平竞争可以是好事,否则就是坏事。广汽曾庆红批评内卷化,认为车企应该着眼于长远战略,而不是内卷化。

但比亚迪王传福和长安朱华荣更肯定“量”的含义。王传福认为,“量”是一种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本质,企业家不应该焦虑。朱华荣认为,“量”是良币驱逐劣币的正常过程,也是行业快速回归良性竞争的最佳方式。无论利弊,汽车企业都面临着汽车行业越来越“卷”的现实。显然,作为汽车行业的从业者,发泄情绪是徒劳的,最重要的是摆事实讲道理。

标签: 比亚迪 内卷 中国汽车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