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逗过大家:我家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对于福特来讲,类似的句式可以变成:美国有两个林肯,一个是伟大的人,另一个是历史悠久的车。追根溯源,这辆车的名字由来,也是为了纪念这个人。或许也因此,尽管林肯已百年,无奈只记总统车。
多年来,林肯汽车只停留美国市场,尽管偶尔有车型迭代消息传来,但事不关己,只能挂起。同类的凯迪拉克入华较早,根基稳,对于林肯的需求就更是不温不火。这一次,随着在华产品线的扩充,福特干脆两手放开,一手是全新野马,一手是林肯中国。
不知何故,会想起英菲尼迪。可能两者不谋而合之处太多,比如都是新鲜舶来品,比如都冲击豪车市场,比如对手强劲。英菲尼迪Q50已经上市,据说价格靠谱,情感营销初长成。而作为福特的高端品牌,林肯的安身之术又在哪里呢?
姗姗来迟,“卖弄”定制
林肯中国发布会现场,请来了搜狐老大张朝阳、著名建筑师朱锫和《白日焰火》导演刁亦男。这三人都“不约而同”地拥有美国留学、工作或者生活的经历,换句话说,这仨人,是老派海归。
所以,谁会成为林肯入华的首批车主,你还用猜吗?
但是,光靠衔接美国精神,引发美国共鸣显然短暂,作为姗姗来迟的豪华品牌,林肯又如何入乡随俗,打造差异化呢?根据其发布的体验理念,可以总结为:弱化产品概念,强调产品与服务打通,形成一体化。
此前,体验式营销被反复提及,大多是把车主塞进特定活动,亲自体验产品性能,而体验式服务却鲜有人语。林肯将4S店改造成体验空间的做法,应该算是体验式营销2.0了。
实际上,发布会场地就被模拟成了林肯4S店的模样,展厅四周分布林肯百年历史图解,而中间大厅被分割成六个独立空间,每个空间各自为营,服务项目皆不同,甚至有一些与汽车毫无瓜葛。比如茶间,配有专门茶艺师,根据来客口味烹茶。艺术区与文化区进行知识普及。还有个不明觉厉的马甲定做区,自选材料与配色,排队排到地老天荒。这些都是为了凸显林肯真正的核心服务:汽车定制。这里的汽车定制,严格意义上来讲并不深入,是指通过官网页面进行车身颜色、内饰以及轮毂形式的选择搭配,远程确认即生效。
林肯把未来的4S店命名为“林肯空间”。空间概念的引入,对于传统4S店来说,既是高大上的包装,也是由销售车辆向销售服务过渡的必然趋势。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五星服务”的雷克萨斯,年轻个性的英菲尼迪,还是今天的林肯,都对服务理念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或许也能说明豪华品牌正从专注车向专注汽车生活扩展,从而深化与上下游服务领域的合作。一锤子买卖的时代快要过去了。
漂洋过海,保质多久?
此次率先引进中国的,是林肯两款MK系列产品,MKC对阵宝马X3、奥迪Q3、奔驰GLK等SUV车型,而MKZ则直指宝马3系、凯迪拉克ATS等运动风格轿跑。
SUV在中国市场的疯狂表现不再赘述,在林肯场地中,不少人围着MKC车尾“踢来踢去”,体验感应式打开后备箱的技术,另外一些人则更感兴趣福特沿袭下来的语音及触屏系统,以及按键式换挡设计。从MKC的做工、配置而言,的确具备冲击豪华SUV的潜质——设计风格鲜明,内饰用料实在,科技配置该有都有,并且在同级车型中空间领先。
MKC与MKZ
MKC与MKZ全系车型提供EcoBoost2.0涡轮增压发动机,不同车型只做功率调校上的区隔。这套动力系统,与福特翼虎2.0版本大同小异。而遗憾之处是,此前曾有消息称,福特因高频率的消费者投诉,将替换掉MyFordTouch触屏系统,而进一步体验MKC时,其触屏系统的响应速度也不是非常尽如人意。另外,方向盘周围塑料按键上的印刷字体等细节,还是有美国车的粗犷,少了些精致。
根据林肯的产品布局,2016年之前,林肯将向国内引入五款车型,以进口身份逐步对垒其他豪华品牌。此前有传言本土化的“突然袭击”显然为时尚早。但考虑到英菲尼迪也已经借东风日产平台打造国产车型,林肯如果想走得深远,试水中国市场,建立一定品牌效应之后,多此一虑也必不可少。
与英菲尼迪对外大搞情感营销活动不同,林肯更倾向于对内,从服务体系入手,寻找品牌切入点。作为福特始终握在手里的两个豪华品牌,野马换代,美国梦渗透到世界各地,林肯入华,漂洋过海的美国精神也打算走出“总统效应”。只是,从两个林肯到林肯中国,这期间的赏味期限,会保质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