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客】中国移动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杨景:技术宅改变世界

游戏哈哈 未命名 2.8K+

【卷首语】

《创客》是车云网2014周年策划,我们聚焦崇尚技术、创造历史的新生代创业家,以及预见未来、筑造梦想的明日创想家。8位创新推手从幕后走向台前,用一种个人化表达和群体性叙事,讲述汽车行业背后的变革与领悟。

【关于杨景】

杨景,中国移动2010年5月引进的中组部千人计划专家,国家特聘专家,任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首席科学家。

1991年南京邮电大学信息网络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总工程师,计算机系副主任,主持开发电信业务管理系统,邮电部电信总局电信业务管理规范主编,邮电部九七工程领导小组成员,邮电部突出贡献专家;

1996年赴法国高等电信学校攻读博士,从事电信管理网研究;后赴美国任UTStarcom公司首席科学家,从事软交换技术、流媒体技术及标准、市场和产业推进的研究工作;兼任中科院计算所海外博导。

2010年至今领导中国移动研究院《新市场产业研究中心》,兼任工信部经济专家委委员,交通部物联网专家委员,中科院计算所博导,新华网等特聘专家。

【创客特质】

四载峥嵘,致力于建立完整的车联网产业链和生态圈;

半生沉浮,用通信与信息技术发现传统产业的未来之变。

中国移动研究院首席科学家 杨景

拥有很高的技术水平,专注于自己的知识领域,将技术转化得贴近人们的生活的那一群人,是为技术宅。

作为一名标准的技术宅,杨景已经为通信与信息技术奉献了半生时光。

从最早的电话业务、流媒体技术,一直到今天的车联网,杨景往前迈出的每一步,最后都变成了行业的第一步。

他说,技术的最高价值是改变产业形态。于是,改变成为了他不变的主线,改变生活,改变传统产业,改变这个世界。

——编者按

在不同的人眼中,“车联网”这个词有着不同的含义。有人把它看做掘金场,做一场概念炒作,让其热度不减,其实早在低进高出之后翩然撤离;有人把它看做销金窟,创业本就艰难,更何况是在产业链尚未形成、商业模式还不明朗的当下,但其中潜藏的价值却吸引着他们,上演了另外一种意义的不离不弃。

这些人或者是投资者,浸淫商海多年,深知如何从新兴概念中创造价值,或者是创业者,愿意在蛋糕还未成型时亲手调制,只为先占好位而后分羹。

但是,在车联网产业中,并不仅有这两种人存在。在鲜为人关注的幕后,还有那么一群人,他们不营于利润,全部精力都放在这门新兴技术的研究与推动上。他们,被称为科学家。中国移动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杨景便是这幕后大军中的一员。

那么,在一个科学家,学者的眼里,车联网这个词又代表着什么?

一、不变的主线——改变

——如果想做一件真正让技术发挥巨大作用的事情,那么必须把立足点放到改变一个产业形态的高度上。

2010年5月,杨景离开了从业12年、发家于美国硅谷的UTStarcom,回国加盟中国移动,带领着他的团队开始从事车联网相关研究,在国内首个提出车联网“安全”的概念,并提出保险业是推动车联网进步的最大动力。

2012年,中国移动联合其旗下物联网有限公司在山东推行“行车无忧”车联网智能终端,同年无锡第三届物联网国际大会圆桌论坛上,杨景表示中国移动的目的是让车联网在中国的普及率达到70%-80%;2013年4月中国车联网产品与技术博览会上,中国移动推出车联网TSP前、后装产品及针对私家车主、4S店的OBD产品;2013年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大会上,中国移动宣布了以安全车联网为中心的车联网使用方案。

短短三载许,成果显著。然而,在进入中国移动之前,杨景从事的并不是车联网相关研究,同样是首席科学家,他在UTStarcom的职位是软交换系统的主任架构师。

对于我等外行人来说,或许,通信行业的原理大同小异,但实际上其分支纷繁复杂,各不相同。从电话业务、IP技术、流媒体到车联网,非心中有大丘壑者,难以做到在其中的自如转化。问题在于,杨景为什么在加入中国移动之后会转到车联网这个细分领域呢?

从业最初,杨景觉得自己要做的事情很简单,就是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寻找一个应用的领域和发展空间。

杨景法国留学归来,时值上世纪90年初,国内迎来电话业务大发展,大规模地引进程控交换机,大规模的基线设备改造,大规模地放号,电话飞入寻常百姓家。但随之而来的是,电信企业的管理难度直线上升。交换容量的大幅度增大意味着手工管理不再可取,但是用户、线号资源以及资源使用状况等的管理工作却不能停止。杨景在实用领域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如何利用新的信息技术提高邮电企业的管理水平和业务经营水平。

带着南京邮电大学信息网络技术研究所的所有研究生,杨景开始攻克这个难题。一年的时间,团队研发出的市话业务管理系统通过了广东省邮电管理局的鉴定,而后在全国推广,并以这个系统为原形,将全国的所有电信管理业务纳入了一个计算机网络。

这次的经历给初出茅庐的杨景影响深远。这是他第一次将从书本上学习到的内容应用到实际,并获得了成功,更为重要的是,经过这次开发,让他认识到通信信息技术的巨大潜力:它不仅是在现有的运营体系下提高效率,而是可以改变一个企业的运作方式,让企业的产品形式、内部运营形式乃至一个产业的形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如果说你想做一件真正让你的技术发挥巨大作用的事情,那么做研究、做技术开发的人必须把立足点放到改变一个产业形态的高度上。要想彻底,就要做到这个程度。”杨景为自己总结到。从此,改变成为了他不变的主线,改变生活,改变传统产业,改变这个世界。

在讲述这段经历时,虽然还是那副表情,但是不难听出其中隐隐的几分骄傲与自豪。于杨景而言,能够学以致用,并小有成就,是对自我价值的最大实现。在技术宅的世界里,没有职场沉浮,没有岗位变换,在回忆往初时,杨景的描述中从没有出现“我从哪个公司到了那个公司”这样的句式,引导他方向的唯有前端的研究进度和开放的研究环境。

在那之后,杨景希望将这套理论运用到电信业务上,便再度赴法。在法国的研究让他发现IP技术的重要性,为了进行IP技术的研究,杨景离开了这个浪漫的过渡,来到了IT技术发展的摇篮——美国硅谷。而当他推动了软交换技术的产业化,并开发了世界上第一个运营商级别的流媒体交换系统时,他又开始寻找下一个改变的节点,进入中国移动,开启了车联网之旅。

二、改变的圆心——不变

——车联网是否是个伪命题、现阶段如何混乱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勿忘初心。

在车联网的产业链上,不论是汽车制造商,还是众多后装企业、技术供应商,研究车联网的目的是增加自身竞争力,加大产品之间的差异化。

而对于电信运营商、信息通信业来说,却必须反其道而行。要想改变得彻底,最终能够影响汽车产业和产品的形态,就要达到一定的普及率,而不能是差异化。所以,杨景认为,要想汽车制造商能够与电信运营商站在同一条战线上,那么必须为他们找到车联网之外的竞争点,找到新的价值所在。

如何去寻找新的价值点就成了这次“改变”的重头戏。

在通信产业,GDP 的增长与带宽基本成正比关系。带宽的增加促进了光纤产业的发展,其相关的产业由带宽带来的社会附加值也会大幅度增长。然而,带宽的增加却并不以设备商的意志为转移,运营商进行部署的前提是市场的需求。而如果市场尚未出现这种需求,那么就要为需求的出现制造条件。

比如说IPTV就是需求出现的必要条件。当网络上只有文字和图片在传播时,或许512K的带宽就能够满足所有人的使用。而随着无损音乐、超清视频的加入,带宽的壁垒显现,拓宽便是顺理成章。

在车联网产业,同理可证。

车联网与带宽一样,本身并不是用户的刚性需求。如果只是作为汽车吸引客户的亮点,当下大部分的用户体验还及不上智能手机。而且,车联网的推广与带宽还有一个本质上的区别。

IPTV的出现,除了对电信业的影响之外,还有一个附属产品——推动了传媒业的发展。

“互联网影响最深的两个行业,是传媒业和零售业,而对零售业的影响,也是在解决了物流的问题之后,”杨景说到,“互联网要往上走,也只在传媒业和电子商务上,其他的也影响不到了。因为它完全靠自身在发展,不与别人发生关系。”

而在车联网的命题上,这是不可能的。车联网要求移动互联网与汽车产业发生关系,而这也意味着其必须同时与交通产业、运输产业、汽车后市场、金融保险等一系列产业均发生关系。交联的产业愈多,影响得范围愈大,改变的难度也就愈深。

因而,要想在这个命题上找出需求,就必须是所有产业共同的需求,而不能是独一家的需求。

所以,在车联网推进中,市场共同的需求到底是什么?

“安全。”这是杨景的结论,也是他在回国之初即明确的车联网选题。要想推进车联网的发展,必须要从安全入手。安全是用户对汽车这个产品的诉求,是车联网能够进行强化的属性,绝对意义上的安全能够改变整个汽车行业。

当需求出现之后,剩下要做的市场就是满足需求。而与拓宽带宽不同,安全的被满足不再只是一个产业的独角戏,也不独是对产品的客观需求。

“因此,我们把安全分为三种:远场安全、中场安全和近场安全。”杨景继续解释道。

通过远场安全找到动力,让人们有意愿去安装联网设备采集数据,在这个基础之上,找到受益方形成协同的环境;然后把中场安全集成进去,之后,再实现近场安全。

而在这之中,噬待解决的是商业模式问题。采集数据的技术并不是难题,难题在于不同产业如何利用这些数据。每一方都有不同的利益诉求,怎样同时去满足不同方面的利益,怎样提供一个在产业外协同产业内竞争的环境,“就是我们第一阶段要做的工作。”

当然,这还并不是车联网产业的重头戏。“难度在于研究出成果之后如何去推动它。”杨景用马云做了个例证,“马云做互联网金融是把商业银行原来的商业模式打破了。车联网涉及到的这些产业都是从传统产业过来的,它们有各自的经济学,有各自的理论体系,要同时打破这些体系,难度是相当大的。必须要有如同马云一样的外力来推动。”

于杨景而言,做研究的人需要研究发展趋势、怎么解决问题,需要什么技术,但是在市场上真正能不能解决,就看能不能联合各方创造出这个协同的环境。然而,“我相信通信与信息技术的力量,”杨景在采访的最后说到,车联网是否是个伪命题、现阶段如何混乱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改变”是根植在他、以及所有做通信的人心中的“不变”,“所以我对车联网有着充分的信心。”

驱动着杨景不断前进的,是用技术改变传统产业的梦想,是如何去“改变”。然而,支撑着不断“改变”的,是从业二十余年来从未改变的初心。

“很多人问过我为什么会转到车联网行业,但其实我还在做一样的事情。我的任务是不断地发现下一个增长点,就是未来的市场会在什么地方变化。研究车联网的目的和前面是一模一样的,做通信信息的,有很多新技术也可以开发很多新技术,重点在于这个新技术怎么影响传统产业。我的思路一直是没有变。”

标签: 管理系统 历史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