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万以内买到智驾车,不仅有小鹏在努力

游戏哈哈 未命名 3.3K+

当价格战不断向价格低处扩散,当智驾上车成为一个普遍需求,一切都在深刻改变:降本早已成为产业链上下游的共识。

在芯片领域,黑芝麻智能正通过技术革新进行成本控制。它成立于2016年,是博世在国内投资的首家自动驾驶芯片公司。成立之初,黑芝麻智能专注于L2级自动驾驶大算力芯片,推出华山系列;2023年,发布面向跨域计算的武当系列产品线,覆盖座舱、智驾等不同需求。这两大产品线也将从不同角度满足主机厂控制成本的考虑。

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4)上,首席市场营销官杨宇欣告诉车云网,芯片成本下降会通过两个维度:一方面按照传统思路降本,“跟车企一样,车企往下压,供应商便宜点儿,我们也是往下压,供应商便宜点儿,我们的生产、封装、测试等等,随着量的增加,成本会下降。”

这个过程里,系统的成熟度越高,也越有利于供应商能够精简器件或软件,从而实现芯片的成本控制。例如,华山系列A1000芯片能够通过减少器件来帮助客户降本。

但是,随着中国市场的发展步伐加快,传统的降本方式依然会造成较大的成本压力。这种背景下,黑芝麻智能希望通过技术集成的方式推动成本下降。

去年4月,黑芝麻智能推出武当系列芯片,聚焦跨域计算,是首个车规级跨域计算平台。其中,C1200是这个系列中的第一款产品,预计在今年年底进入量产状态,明年可实现大规模出货。

杨宇欣介绍,原来的四核芯片需要四套成本,而武当系列提出四域融合,将四核芯片的功能放在一颗芯片中,从而实现降本。事实上,这同样也是契合当下中国市场的发展需求,随着**计算架构的发展,域和域之间的逐步融合,也为芯片的功能融合提供空间。

“今年的目标是实现中高算力特别是中算力的普及,将25万车型的功能下放到15万级更多的主流车型中”,杨宇欣称,当10万到15万级别的车型越来越多的加入L2+功能时,是希望通过更低成本来实现跟别人一样的体验。“未来智驾就是空调座椅,是一个标配的东西。这意味着智驾功能没有太多差异化,而实现路径可能有差异化。”他透露,无论是TI还是高通,量产都是中算力订单,算力在30—80T。

不过,随着中高阶自动驾驶以及NOA的普及,车企自研芯片也成为行业主旋律。新势力中,蔚来在2020年下半年组建自研芯片团队,去年发布了首款自研芯片杨戬,可为蔚来单车节省数百元;自主车企中,吉利在2021年自研了首款车规级7nm“龙鹰一号”智能座舱芯片。两年后,官方宣布龙鹰一号出货量达到20万片。今年3月,吉利又布局智驾芯片领域,发布了7纳米制程智驾芯片龙鹰智驾AD1000。

“车企有它的资源,有它的需求去做芯片,这个无可厚非,”面对车企的入局,杨宇欣承认,“这当然也是一个博弈的过程。车企自研芯片,的确可以在成本、技术或量产周期上取得优势,而通过搜集全行业需求,黑芝麻还是会有机会和非常多的车企合作,芯片公司是一个量的游戏,我们倾向于能给我们更多量的客户。”

目前,黑芝麻智能的合作车企包括领克、北汽、合创、东风等型。其中,黑芝麻智能获得一汽红旗下一代FEEA3.0 电子架构平台项目量产智驾芯片定点,该平台将应用于一汽红旗 80% 左右的车型。同时,它也和百度Apollo、吉利亿咖通等达成合作关系。

黑芝麻智能创始人兼CEO单记章也在此前接受车云创始人程里采访时谈到,黑芝麻智能已经走到了从一到十的发展阶段。“现在是进一步扩展、大面积铺开。”

不仅是国内的合作,它也在于欧洲、美国等全球各地方的一级供应商和车商进行深入交流。

“我们希望范围扩展更广的时候,能够画出来一个生态图。我们希望整个的智能驾驶、自动驾驶、新能源车,甚至包括未来的智能终端、智能机器人这些东西能够推动起来,能够发展得更快。”单记章称。

面对AI大模型的风起云涌,杨宇欣也谈到了大模型上车的趋势。他称,未来AI竞争是能源的竞争,算力和能耗会是芯片发展的瓶颈。

杨宇欣表示,黑芝麻智能在今年发布的下一代A2000芯片,目标就是支持大模型的顺畅运行。算力也会得到相应提升。“芯片公司怎么用一个高效的方式去支持大模型是我们考虑的问题。从芯片设计的角度去讲,要在运用大模型的同时,还能尽量去控制功耗和面积,要在PPA、性能、功耗和成本中寻找平衡。”

标签: 给我 高阶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