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9月22日iPhone 15全系列首销日已经过去一个月了。相信你在各个平台都看到了很多评测内容,无论是图文还是视频。在这次“姗姗来迟”的iPhone 15系列体验中,我试着从不同的角度谈谈自己的不同感受,也希望通过这些话,让你对iPhone 15系列有一个更立体的认识。
你为什么选择iPhone 15
说实话,我选择iPhone 15系列作为我的内容是出于自私的原因。作为iPhone 14 Plus的用户,我觉得iPhone 15系列的升级幅度是令人满意的,所以我更关心iPhone 15和iPhone 15 Plus的实际性能,看看有没有换机的必要。如果换机,我会继续选择数码系列,或者选择Pro系列投资钛金。
iPhone 14 Plus的续航+重量是我选择它的原因
iPhone 14 Plus的续航+重量是我选择它的原因。
在开始之前,我想分享一下我为什么选择Plus系列。因为工作的原因,我经常接触到很多智能硬件产品,尤其是智能手机。从2016年左右开始,我就是一个“双党”,也就是一个iPhone加一个Android手机,这是一个大背景。在更换iPhone 14 Plus之前,我用的是iPhone 13 Pro,但是续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支持磁吸的移动电源是我出门必备,实际上降低了很多体验。
iPhone 14 Pro系列很好,但重量和续航不可兼得
iPhone 14 Pro系列很好,但是重量和续航不可兼得。
如果选择Pro Max版本,一定会有更好的续航表现。但是作为两党党,权重也是不得不考虑的话题。带两部手机会增加负担。如果再选择Pro Max版本,显然会加重这个负担。故事的后续走向大家都知道。苹果在iPhone 14机型中砍掉了“mini”,加上了“Plus”。在保证出色续航的情况下,重量比Pro Max轻很多。我选择用另一款安卓设备来弥补相机长焦端的“损失”。换句话说,iPhone 14 Plus是我此时的最优解。
我对iPhone 14 Plus的契合度确实很高,但最优解不代表完美。比如用另一部手机的长焦拍摄后,其实很难快速分享。隔空投送和安卓之间的互传联盟毫无用处。手机游戏经常让我在iOS和Android之间摇摆。iPhone 15 Plus的出现,似乎让我看到了进一步优化的可能。
磨砂玻璃背板不仅好看,还能防指纹和污渍
IPhone 15和iPhone 15 Plus与上一代产品一样,只是屏幕尺寸和电池容量不同,其他硬件规格完全相同。相比上一代,iPhone 15系列的升级点确实能打动我。从外到内,iPhone 15系列和iPhone 14系列在机身周长上都有一定的微调,采用了磨砂玻璃背板,中框变得更加圆润,屏幕尺寸一致,智能岛和屏幕亮度都是非常直观的变化。
iPhone 15系列的磨砂玻璃背板可以理解为Pro系列的设计去中心化,但依然坚持了digital系列的多彩配色,更多的可以理解为手感的变化。但由于磨砂质感,后面板的颜色会被淡化,所以镜头Deco的颜色会更浓郁,与上一代iPhone 14系列的效果相反。
磨砂玻璃手感非常细腻,有一定的防指纹效果,因为Pro系列用的时间比较长,所以不需要我们过多分析。毕竟大部分用户都要带壳。在配色的选择上,粉色是最受欢迎的。我承认粉色真的很美,尤其是搭配哑光玻璃的效果,但是从我个人的喜好来说,我更喜欢绿色和蓝色,正好是这种配色,因为背板的哑光玻璃会让颜色“暗沉”,给人一种非常清新独特的感觉。
尺寸微调,手机壳不太常见
iPhone 15的机身尺寸为147.6×71.6×7.8 mm,与iPhone 14相对应,而iPhone 15 Plus的机身尺寸为160.9×77.8×7.8 mm,iPhone 14 Plus的机身尺寸为160.8×78.1×7.8 mm..刚才说了,都是微调,最大变化在1 mm以内,重量变化只有1克(Plus版轻了2克)。原则上它们的握感应该没有区别,但是因为磨砂玻璃和金属中框的过渡处理变得更加圆润,手感有了明显的提升,不过这些都是建立在没有外壳的基础上的。
在中国人的手机使用习惯下,要像贴膜一样保护好保护套,尤其是手机壳现在不仅起到保护作用,在彰显个性上也有更大的“功效”,甚至有一定的社会奇效。需要注意的是,由于iPhone 15和iPhone 15 Plus的机身尺寸微调,两代产品的外壳并不通用。比如我把iPhone 14 Plus上用的Pitaka碳纤维保护套放在iPhone 15 Plus上,按键位置没有问题。镜头Deco的开孔勉强合适,但是中框的调整让外壳抓不住机身,所以会显得有点摇摇晃晃。
我也试过把iPhone 14 Plus放在苹果原装的iPhone 15 Plus的硅胶保护套里。按键的位置和开孔的位置没有太大问题,但是要完全把机身压进去还是要费很大的力气,也就是说外壳的尺寸要小一点。不过可以预见的是,很多卖手机壳的网店很可能会混搭两种型号的产品。也希望用户购买前咨询好。毕竟开模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分享一个小插曲,我刚拿到iPhone 15和iPhone 15 Plus的时候,很自然的拿着我的iPhone 14 Plus对比屏幕黑边和边框处理的区别,不经意间触发了iOS 17的名片分享功能,每次把手机放在一起拍照的时候都会触发。我不是第一次关闭这个功能,但是显然没有编辑过的名片很难看,而且在国人的使用习惯下,这个功能的实用性还是需要质疑的。
上岛后互动增强,室外亮度明显提升
iPhone 15系列全部采用智能岛,增强了互动玩法。上岛是iPhone 15刚发布时很多媒体用的标题。智能岛能做什么我就不细说了。至少它的出现让iPhone 15系列保持了最新。与iPhone 14系列相比,部分游戏的遮挡区域也发生了变化,这其实与iPhone 14 Pro系列刚更新时是一样的。这个位置的遮挡对游戏体验没有太大影响,因为安全区的存在和边缘位置一般都不是很重要的交互部分。
如果你是从“刘海”屏iPhone升级的用户,可能需要一个适应过程。虽然遮挡区域对功能性影响不大,但必须承认,相比“刘海”,智能岛的遮挡区域更有视觉感受。
有一个小细节。升级到智能岛后,iPhone 15系列的听筒也变小了,也就是说和iPhone 14 Pro系列、iPhone 15 Pro系列保持一致。这对使用和视觉体验影响不大,但对影片有一定影响。如果你刚好有多余的iPhone 14 Plus贴膜,可以用,但是接收器的位置会很奇怪;如果是iPhone 14 Pro Max的膜,应该没有问题。
iPhone 15系列的最大亮度和HDR亮度分别是1000尼特和1600尼特,iPhone 14系列对应的数值是800尼特和1200尼特,iPhone 15系列也有2000尼特的激发(室外)亮度,所以感觉上iPhone 15系列的显示效果要优于iPhone 14系列。从数值上看,iPhone 15系列的最大亮度和HDR亮度分别升级了200尼特和400尼特,但除了显示HDR时,其他场景的差距并不太大。不过说到室外激发亮度,iPhone 15系列已经追平了iPhone 14 Pro系列的屏幕亮度,直射光的提升是巨大的。
Plus版充电速度大幅提升
USB-C接口的更换也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与Pro相比,虽然iPhone 15系列都是USB-C接口,但数据传输速度标准不同。数字系列只支持USB 2.0标准,不过这个影响不大。不过在充电速度上的体验是真实的,专门针对iPhone 15、iPhone 15 Plus、iPhone 14 Plus进行了“持久”充电测试。
终于实现接口统一
最后是接口统一。
首先说一下测试条件。测试过程中,所有手机初始电量为1%,电池健康中关闭充电优化功能。其中iPhone 14 Plus的情况比较特殊,因为之前它的电池健康度是百分之九十七,所以电池容量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但是这个比例不会对成绩产生很大影响。
另外,使用的充电头是Anker PowerPortIII的65W PD充电器(支持27W输出),电线采用原装编织线和MFi认证的避雷线。整个充电过程的室温为25℃,这也是一个对测试结果影响不大的合适温度。先说iPhone 14 Plus的测试结果。从1%到100%需要2小时27分钟。1%-60%的范围比较快,也是机身最高温度范围。充电功率从60%-80%明显下降,从80%进一步下降。90%以后基本可以算是涓流充电状态。刚开始对这个成绩有点疑惑。后来我看了充电头网络的测试结果,证实了我的测试结果是准确的。在充电头网络的测试中,iPhone 14的完整充电时间为1小时43分钟,可以提供参考。
接下来看转USB-C的结果,iPhone 15从1%-100%的充电时间是97分53秒,1%-80%可以算是第一阶段。80%-90%区间充电功率明显降低,90%-95%充电功率继续放缓。95%后基本进入涓流充电状态。让我惊讶的是,iPhone 15 Plus的充电速度和iPhone 15几乎一样,甚至前期还会快一点,但是整个进度曲线是一致的,从图和下面的详细数据可以看出来。
坦白说,iPhone的充电速度一直被安卓手机,尤其是中国品牌安卓手机压着,不管是刚支持18W PD快充还是现在刚换了USB-C接口。不过纵向对比,Plus版本的充电时间从147分钟缩短到97分钟,更换这个接口还是比较有意义的。
另外接口的更换也提高了我这种双方出差的便利性。刚拿到iPhone 15 Plus的时候,看到电量低,下意识的拿起桌上的闪电线给它充电。结果发现插不上才知道接口换了。所以我在出差的时候,不需要特意安装避雷线,也不需要随时在背包里放一根避雷线来应对特殊情况。但尴尬的是,我的AirPods 3还是用的Lightning接口。如果我想彻底摆脱它,只能买新的AirPods Pro。
主拍和Pro不一样,实际表现很好
图像方面,虽然iPhone 15系列依然是超广角和广角双摄像头组合,但是主摄像头从1200万像素升级到了4800万像素,所以支持相当于2倍的光学变焦。这是通过取高像素,裁剪得到的,这也正是我所看重的。
必须指出的是,在iPhone 15全系列正式发布时,很多人误以为iPhone 15系列的主摄像头升级到了iPhone 14/15 Pro系列同型号的IMX803,但实际上它的传感器尺寸是1/1.5英寸,而不是IMX803的1/1.3英寸,但有消息人士指出它使用了双层晶体管传感器。不过目前索尼官方发布的Lytia光宇系列产品并没有1.5英寸的传感器。如果iPhone 15系列确实采用了双层晶体管技术的传感器,那就要单独定制了。
接下来,我们从两个维度来分析一下iPhone 15系列的主摄像头性能。首先对比上一代iPhone 14系列,我们来回顾一下iPhone 14系列的主要摄像头参数,分别是1200万像素和1/1.65英寸(像素尺寸为1.9μm)。我们就拿这组白天的室外样张做个参考吧。iPhone 15 Plus样张中红砖建筑、天空空和树木的颜色更准确,更接近我眼睛看到的颜色,而iPhone 14 Plus拍摄的样张颜色略偏绿色。
另一组拍的是远处的高楼,可以参考整个场景。对比100%放大的截图,iPhone 15 Plus(中)远处的建筑细节比12MP模式下的iPhone 14 Plus(左)略好,涂抹感减少,画面看起来更干净。在增加传感器绝对尺寸的情况下,确实有所改善,但改善有限。
在高像素(48MP)模式下,iPhone 15 Plus上同一位置拍摄的照片(最右边)分辨率非常明显。毕竟48MP以下的照片信息量和容量都明显增加了。而且这组对比也说明,在追求分辨率和光照条件充足的情况下,高像素模式确实能带来更有优势的画质表现。
然后看夜景对比。很明显iPhone 15全系列用的智能HDR 5比智能HDR 4好,亮点更柔和,尤其是“乐山味”的门牌看起来更纯粹,灯泡处理得更好,远处的墙壁更自然。无论从实际人眼还原画面还是实际印象来看,夜景效果都有了明显的进步,这也证明了iPhone 15系列的主摄像头无论是采用双层晶体管技术,还是和Pro一样的传感器,都要优于iPhone 14系列的主摄像头。
在另一个维度,我们会用iPhone 15和iPhone 14 Pro进行对比。这时候就不得不提iPhone 15全系列的一个小优势,那就是digital系列和Pro系列主摄像头都支持24MP照片的输出。虽然iPhone 14 Pro和iPhone 15 Pro的主要相机硬件是一样的,但是更新到iOS 17的时候,我在相机选项里没有看到12/24MP默认输出的切换选项。
在这次对比中,我重点关注了2X的虚拟焦距。在默认的1X焦距条件下,两张照片从颜色到明暗部分的细节几乎没有区别。同样是2X焦距的场景,两者几乎没有明显区别,盲评在感知上也是类似的结果。放大图片后,iPhone 15样张左下角路牌上的字比iPhone 14 Pro略清晰,差距很小。如果非要找原因的话,可能是在传感器尺寸差距不大的情况下,双层晶体管技术发挥了优势。毕竟这个场景,光线还是比较充足的。
可以说,在图像部分,iPhone 15系列已经足够让我惊喜了,在和Pro不是同一款传感器的前提下,依然给出了出色的画质表现,2X焦距的可用性也不弱于Pro系列,甚至在某些场景下还可能略占优势。最大的数码变焦也从上一代的5X提高到了10倍。即使依然是双摄组合,可用焦距更加丰富,这是实实在在的进步。
在性能方面,iPhone 15系列升级了A16仿生芯片,这也是相对于上一代iPhone的改变。也就是说,新的数字系列将采用上一代Pro系列使用的芯片,可能会有小的升级,比如GPU核心数量的增加。不过iPhone 15系列上的A16仿生芯片,参数规格并没有什么变化,这部分我们就不做评论了。毕竟苹果A系列芯片不需要担心实际性能的释放。
以上就是我这段时间想和大家分享的iPhone 15系列的升级点。实际体验中,图像、充电速度(针对iPhone 15 Plus)以及智能岛带来的新交互都非常明显,尤其是图像部分比我预想的要大很多。
下面说说我个人的购买建议。如果你喜欢更小的手机,对重量非常敏感,对续航没有特别高的要求,对价格非常在意,那么iPhone 15是非常合适的选择;如果你非常在意屏幕尺寸、续航和机身重量,不那么在意屏幕高刷,那么iPhone 15 Plus简直就是为你量身定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