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我们打了一千个电话,催了一千次,她才开始向我们走来,12月28日下午,小米召开了“小米汽车技术发布会”,公布了小米汽车的相关自主研发技术,也公布了小米首款车型SU7的部分参数。
本次发布会无论是在科技圈还是汽车圈都有着足够高的关注度,甚至可以称之为2023年关注度最高的产品发布会。就连雷军也在发布会上笑称“朋友们一定在看这场发布会”。
其实小米作为一家科技公司,选择进入智能汽车行业,有很多看点。大家会关心小米第一款车型会是什么样子,为什么会是车,智能驾驶舱会怎么打造,三电系统和底盘会有什么样的性能。
甚至,面对华为的“饱和”攻击,小米将如何应对?这对其他车企来说很重要。毕竟几乎所有车企面对华为的强势营销都有点不适应,甚至不知道如何应对。他们迫切需要小米“有所作为”。
电机和电池都有,还有一体压铸
大会分为上下半场。前半部分主要介绍了小米汽车自主研发的五大技术,包括电机、电池、大型压铸、辅助驾驶、智能驾驶舱。这些介绍其实都是在为小米SU7下半年的预发布做铺垫。就发布会的信息输出来说,小米真的很到位,值得朋友们学习。
小米SU7相关的技术规格,笔者在另一篇文章中已经介绍过了,这里就不赘述了,简单提一下发布会上的一些亮点。
除了小米SU7已经搭载的V6和V6s电机,小米还在发布会上秀了一把肌肉,公布了两款参数非常优秀的电机,分别是V8s和小米超级电机。
其中小米电机V8s最大功率425kW,峰值扭矩达到635n·m,最高效率可达98.11%,转速可达27200rpm。采用碳化硅电子控制模块,功率密度为10.14kW/kg。放眼全球,这是非常优秀的数据,但小米没有说是装载在哪个机型上,最终落地时间极有可能在2025年。
为了解决散热问题,小米V8s电机还采用双向油冷散热技术,并采用新一代960MPa硅钢材质,保证了结构强度。
小米超级电机是一款刚刚在实验室完成预研的产品,转速35000rpmm。它采用激光缠绕转子技术。目前量产应该比较困难,但是代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引入这些功能,小米无疑是为了展示自己联合供应链打造优秀电机的能力,让用户不用担心小米SU7的动力表现。
在电池组部分,来自比亚迪的磷酸铁锂电池组和来自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的麒麟电池组可以说是目前的主流选择。两家公司都供应电池,电池组是小米工厂自己生产的。而且101kWh的电池组高度只有120mm,电压达到871V,达到了准900V的水平,但小米还是用800V V来形容。
在我看来,电池组最大的亮点就是安全。整个电池系统有17层绝缘保护,电芯侧面填充了165片气凝胶绝缘材料,边框和横梁由热成型钢和高强度钢等材料制成。倒置电池技术可以向下释放电池能量,进一步保证车内乘客的安全。
一体压铸也出现在小米SU7上。严格来说,这是一个成本控制方案,也可以降低组装成本。缺点是后期维护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小米SU7采用一体式压铸,主要有两部分,前三角梁和72合1后地板。官方表示,集成压铸地板可以减轻17%的重量和840个焊点,还可以帮助驾驶舱降低大约2dB的噪音。材质是“小米钛合金”,包括硅化铝、稀土、锆,由10多种元素组成,其中铝约占30%。
为了解决维护成本的问题,后地板采用了三段式设计,包括溃缩区和吸能区。塌陷区和吸能区都可以单独更换,不需要切割,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后期维护成本的问题。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小米这种一体式压铸机并不是世界最强,高于特斯拉美国工厂的9000t压铸机,但与Xpeng Motors的12000t一体式压铸机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这也可能成为小米后期在营销层面被对手盯上的一个关键点。今天网上好像已经有相关消息了。
智能驾驶舱新玩法支持CarPlay。有什么区别?
当底盘、电机、电池都涉及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智能驾驶舱一定会是2024年车企介入的重点。华为通过鸿蒙系统驾驶舱证明了中控系统可以作为一个非常大的卖点来推广,小米这次为车企提供了另一种思路。
严格来说,小米的澎湃OS和华为的鸿蒙系统驾驶舱殊途同归。两者都是通过手机和车机的深度融合来提升用户体验,但小米最大的优势在于其智能家居,可以实现人、车、家的融合。
比如系统检测到车辆到家后,可以场景方式自动开灯,或者提前开启空音等。这些功能虽然之前也有车企宣传过,但是在米家生态面前还是有点苍白。
当然,这只是一个方面。真正有趣的是驾驶舱内车辆的配置和功能。小米SU7采用了7.1英寸翻转全液晶仪表盘、16.1英寸3K分辨率悬浮式中控面板和56英寸HUD抬头显示器的组合。现在硬件虽然不算顶尖,但也达到了30万的主流水平。
驾驶舱搭载高通骁龙8295芯片,这是一款采用5nm工艺制造的智能驾驶舱芯片,也是目前量产的最强智能驾驶舱芯片。没必要担心它的流畅度。据这位官员说澎湃小米SU7搭载的OS具有启动快、升级快、操作方便的特点。冷启动仅需1.49秒,OTA包升级和整车包升级分别需要3分钟和30分钟左右。
就功能而言,最基本的手机屏幕投影都不是问题,这对于早已实现的澎湃OS。它可以在平板电脑、PC和手机之间自由投射屏幕,甚至手机app也可以无缝切换到其他设备。现在它只是一台汽车机器。
由于车机系统本来就是封闭的,车机的应用丰富度有限,手机投屏功能的加入可以大大提高车机的可玩性。而且小米未来也会利用自己的平板生态来丰富车载机的应用。毕竟两者在交互逻辑和UI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小米生态也会对第三方开放,比如监控第三方儿童安全座椅的状态。
另一方面,小米SU7虽然没有配备后排娱乐屏,但是在前座后面提供了扩展接口,可以外接小米平板或者iPad。既可以作为后排乘客的娱乐设备,又可以打通车载系统。通过调用小米平板的摄像头查看后排儿童的状态,后排乘客还可以通过平板控制音乐、导航、空,甚至是前排座椅。
不仅是后排的娱乐屏,前排也是中控屏。扩展接口设计在中控屏下方。发布会上,官方展示了磁性物理按键,可以实现旋钮式空温度调节等功能。同样的协议也将对第三方开放,帮助零件制造商开发更实用的扩展硬件。这是科技公司造车最大的优势,在软件上确实可以发挥一些差异。
小米SU7在智能驾驶舱最让人惊喜的是支持苹果CarPlay。近年来,无论是新势力还是传统品牌机型,支持CarPlay的机型越来越少,更多的人打算把驾驶舱发展成一个封闭的生态。
这次小米对CarPlay的支持是一种包容的态度,保证了苹果用户的体验。但另一方面,可能是想通过汽车驾驶舱打开一个突破口,让死忠果粉车主在换机时可以考虑小米的旗舰机型,从而带来更好的体验。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支持苹果CarPlay是小米买的一张“票”,但无论如何,这种开放包容的态度是值得称赞的。
空悬挂+CDC操控也会是卖点?
新能源时代,很多网友戏称汽车三大件都变了,成了空彩电的噱头。但在小米看来,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底盘更重要,毕竟与舒适性和操控性息息相关。
小米SU7采用小米智能底盘技术,悬挂结构为前双横臂后多连杆组合。按照30万元的预计价位,在同级中算是主流水平,但配有CDC可变阻尼减震器和空气体弹簧,有一定特色,还有博世DPB刹车控制器和ESP 10.0车身稳定系统。
CDC可变阻尼减震器和空气弹簧能带来什么好处就不用我说了。除了硬件集成,小米还加入了全栈自研软件机箱控制算法。
通过安装在车身上的传感硬件,小米SU7可以提前感知5-150米路面的状态,并可以通过每秒500次的电机扭矩控制和1000次的CDC阻尼调节,提高底盘的稳定性和舒适性。简单来说就是颠簸少,达到类似魔毯悬挂的效果。
同时,自主研发的算法还优化了操控性,还结合了电机扭矩控制和悬架软硬控制,提高了悬架在入弯时的支撑,优化了加减速抬头/点头范围,也提高了车身的动态响应速度,起到了提升极致操控性的作用。
其他细节方面,悬挂高度(由空气弹簧控制)、尾部开口范围以及主动式前格栅的开口也将通过软件进行自适应调整,进一步提升舒适性和操控性的表现。
单纯的硬件集成商和系统集成商最大的区别在于自主研发的软件,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硬件相近的机型在操控和舒适性上表现大相径庭的原因,所以小米SU7在操控和舒适性上的表现值得期待。当然,答案只有在小米开放动态试驾后才能揭晓。
小米领航2024年驱动第一梯队?
在新能源时代,辅助驾驶无疑是一个非常大的卖点,尤其是对于小米这样的科技公司来说,驾驶舱和智能驾驶必须做好,才对得起自己的身份。
辅助驾驶在本次大会上所占的篇幅并不大。小米应该还是想把重头戏放在正式发布会上,不过也给了不少干货。
先说硬件。小米SU7有不带激光雷达和带激光雷达两个版本。前者主控芯片是单个NVIDIA驱动Orin,后者是两个NVIDIA驱动Orin。激光雷达芯片是128线规格,被认为是目前的主流配置。
软件方面,采用全栈自研的小米Pilot。它最大的特点是支持超高分辨率的职业网络技术。独一无二的异形障碍物最低识别精度为0.1m作为参考,特斯拉目前能达到的数值为0.32m官方表示对收费站、临时移动红绿灯等小物体的识别更加准确,进一步降低了事故发生的概率。同时还能识别出中雨雪天气下前车扬起的水雾,降低错层概率。
在软硬件的加持下,小米SU7可以实现市区和高速公路的智能驾驶功能,演示视频显示晚高峰城市试点接管全程,实际表现也值得期待。
自动泊车功能也进行了优化,识别精度和像素网格尺寸均为0.05m m,在宽度为1963mm的前提下,小米SU7依靠自动泊车功能可以在最小宽度为2.05m的升降车位泊车,并且还会自动收起外后视镜。未来这套系统还将支持人走了自动找车位停车、自动穿越多层、自动给车让路、叫车无人值守等功能。
雷军表示,小米的目标是在2024年成为辅助驾驶第一梯队的一员。从硬件上看,小米SU7并不顶尖。1个激光雷达,11个高清摄像头,3个毫米波雷达,12个超声波雷达的组合,在同价位属于主流水平,所以软件算法可谓至关重要。这次发布会将期望值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这取决于交付后的实际体验是什么样的。
结论
发布会前半段展示了自己造好车的能力,后半段展示了自己造的车有什么特点。不得不说,小米把沟通节奏控制的很好,整个发布会都是一个接一个的联动,基本上介绍完了介绍的亮点。
众所周知,新能源SUV和新能源轿车虽然制造难度不大,但后者更难的是空的性能优化,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新车企都是SUV的原因。
小米选择在新能源行业极度内卷的时候预发布首款车型,同时选择了最难的汽车赛道,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自信的表现。
小米的品牌号召力毋庸置疑。米粉群体足够大,消费能力30万的人自然不在少数。如果小米汽车能成为他们买车时的第一考虑,销量可期。
接下来小米要做的就是通过产品把自己吹牛的牛一个个实现,同时保证产能的表现,有很大概率成为新能源市场的重要玩家。